"某些方面正在发挥作用":联合国气候主管对绿色转型表示乐观。

"某些方面正在发挥作用":联合国气候主管对绿色转型表示乐观。

联合国气候事务负责人表示,拥抱清洁经济转型的国家将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并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此番表态正值本周世界领导人关键峰会召开前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向各国政府首脑发出的最后呼吁中警告,各国政府可能无法在本月截止日期前提交《巴黎协定》要求的气候承诺。但他强调各国仍可通过重塑经济结构从低碳增长中获益。斯蒂尔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于周三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共同敦促各国领导人(缺席会议的特朗普除外)在11月巴西COP30峰会前提交国家气候计划。

这些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计划是《巴黎协定》的核心要求,旨在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C以内。原定今年2月的提交截止日期因美国政治动荡延至本月底。联合国将评估所提交计划是否符合《巴黎协定》目标。

斯蒂尔承认现有承诺与1.5°C目标存在差距,美国、俄罗斯和沙特等国的计划预计不足,中国和欧盟的承诺也令人担忧。尽管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四分之一、电动汽车占据半壁市场、去年低碳出口额达1770亿美元——但其国家自主贡献预计仍偏保守,这既反映中国"少承诺多兑现"的作风,也体现对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的谨慎。

长期引领气候政策的欧盟因内部纷争未能如期完成计划,但本周欧盟部长会议承诺到2035年将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66.25%至72.5%。专家指出该目标低于可实现水平。世界资源研究所欧洲主任范费尔霍芬警告:"宽泛的目标区间可能发出混乱信号,削弱投资者信心。"

澳大利亚近日宣布2035年减排62-70%的目标,但分析表明需减排75%才能实现1.5°C目标。其未能承诺彻底淘汰化石燃料引发环保组织不满。

斯蒂尔认为,若COP30能制定弥补当前缺陷的方案并凸显绿色经济转型效益,峰会仍可取得成功。他指出去年私营部门对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超2万亿美元,远超化石燃料投资规模。"我看到希望,看到行动,看到具体成果——但还远远不够。"

虽然联合国气候会议常被诟病为"空谈",但相比《巴黎协定》前全球升温超5°C的预期,现有承诺已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7°C左右。斯蒂尔强调今年承诺至少须推动曲线向1.5°C弯曲,并呼吁将会视为持续进程而非一次性解决方案。

他主张改变联合国传播策略,减少常被政府忽视的严峻警告,转而展示具体成功案例,如中国通过清洁能源转型吸引巨额投资并创造显著收益。"我们只讲述了部分故事——强调对生活的影响,却未突出经济效益:就业创造、粮食水资源安全、健康改善以及强劲气候行动驱动的整体经济增长。"

斯蒂尔还指出各国日益认识到不作为的代价。与极端天气相关的食品价格上涨推高全球生活成本,美英富裕地区也出现房产无法投保的现象,这曾是贫困脆弱地区独有的问题。

气候危机正在颠覆现有资本主义模式。联合国气候主管警告,脆弱国家长期承受的气候影响正蔓延至世界最富裕发达经济体。气候相关损失每年已达数千亿美元且持续增长,未来十年可能每年超过全球GDP的5%。"这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持续衰退——不同于以往经济下行,这种破坏将年复一年持续。"

斯蒂尔以亲身经历为例:去年飓风"贝丽尔"摧毁其家乡格林纳达的卡里亚库岛,这种破坏他在全球屡见不鲜。"我内心燃烧着愤怒与挫败感。"他的挑战在于以超越数据表格、能被公众理解的方式传达COP30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机遇、希望和韧性。人类的坚韧赋予我们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概念**
问:什么是绿色转型?
答:指全球经济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可再生能源驱动,包括提升家庭、交通和工业能效。

问:联合国气候负责人为何重要?
答: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负责人,其乐观态度表明尽管面临挑战,全球领导人仍看到具体进展,这将激励更多国家和企业采取行动。

问:乐观的具体理由?
答:可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绿色技术投资创新高、主要国家强化气候政策、公众行动需求增长。

**效益与进展**
问:主要效益有哪些?
答:除应对气候变化外,还能创造绿色就业、减少空气污染、通过使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增强能源独立性。

问:能否举例说明成功案例?
答:电动汽车全球销量随着成本下降和充电设施完善而激增,直接减少交通排放。

问:转型速度是否达标?
答:专家普遍认为进展速度尚不足以实现1.5°C目标,乐观情绪源于转型加速而非任务完成,仍需更紧迫行动。

**挑战与关切**
问:主要障碍是什么?
答:包括新技术前期成本高昂、化石燃料利益集团政治阻力、老旧电网升级需求、传统能源工人公平转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