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婴儿潮一代,政府正觊觎你们的财富。你们过去40到50年间积累的资产和养老金正受到审视。虽然国家养老金的三重锁定机制目前看似稳固,但更富有的婴儿潮世代可能会发现,他们的私人资产将成为填补近二十年来持续预算短缺的政府部门资金的目标。
这是艰难的时刻,向富人征税是激进之举。没有政府愿意这样做,唯恐富豪们一走了之——正如挪威这个欧洲少数仍保留财富税国家所展现的情形。中等收入的老年选民迁移可能性较低,但他们倾向于为自身利益投票。而婴儿潮世代作为最活跃的投票群体——且多数属于最富裕阶层——这往往给执政党带来麻烦。
此类风声早有流传,但此次似乎动了真格。
房产财富成为财政部近期讨论的核心,这有其充分理由:房地产市场陷入停滞,需要增强流动性。财政部正考虑将市政税和长期实行的印花税土地税(SDLT)的征收重心转向高价房产。
其中一项提案与其说是通过SDLT增加收入,不如说是为了刺激交易。通过对高价房产交易课以重税、对廉价房产提供折扣,政府希望人们更愿意为工作迁徙,从而提升劳动力流动性和经济增长。更快的增长意味着更多税收——形成双赢局面。
短期来看,这可能促进交易量上升。但正如我们在卡梅伦和奥斯本执政时期的"助购计划"中看到的,税收激励往往只会推高价格,最大受益者仍是卖方。部长们应该反思:为何如此多人——尤其是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的退休群体——宁愿守着旧宅也不愿出售?
任何房产税辩论都应聚焦英国1200万65岁以上人群,他们占据着大量家庭住宅。代际基金会研究显示,65岁人群人均居住面积超过65平方米,而30至44岁人群还不到40平方米。三居及以上户型本就稀缺,其中多数却被仅使用部分空间的老年人持有——除非逢年过节,这些空间通常处于闲置状态。
售房阻力主要来自情感因素:老年业主对房产怀有深厚感情,且往往被搬迁过程中的压力和文书工作吓退。但研究表明,最大障碍在于缺乏合适的紧凑型住宅——那些能让从大房子搬来的长者依然心仪的居所。
为年轻专业人士设计的现代公寓往往狭小局促,不适合需要轮椅通行的终身住所需求。地方政府在公共住房规划中常忽视老年人需求,住房部也似乎未优先处理此事。老年住房大多局限于私人部门提供的庇护型住所。虽然安盛和麦卡锡斯通等开发商提供选择,但现实是:婴儿潮世代,你们的迟疑正在产生后果。市场对适合晚年需求的小户型住宅几乎毫无兴趣——似乎你们中许多人只想早早退休、套现离场,坐享这些意外之财(之所以称为意外,是因为这些财富主要来自出生时机:你们这一代的人口规模推高了房产和股价)。
婴儿潮世代常被视为问题所在,但他们也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若能减少出国度假次数、多为社区贡献时间,若能早日腾出大型家庭住宅为年轻家庭创造空间,他们不仅能减少批评,还可能降低财富被征税的压力。
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源于金融危机后经济持续低迷。但局面未必不可改变。若富裕退休群体开始需求适居型住房,私营部门必将响应,房屋交易量将上升,经济也能获得新动能。若无此转变,英国与其他老龄化富裕国家一样恐将持续停滞。
如果婴儿潮世代不能或不愿为公共利益集体行动(鉴于诸多因素这似乎难以实现),那么政府通过提高房产税和养老金税来回收部分意外之财或许不失公平。尽管如此,婴儿潮世代,这已是场非凡的时代旅程。
菲利普·因曼是《卫报》资深经济专栏作家。
您对本文讨论的话题有何见解?若希望提交300词内的读者来信并被择优刊发,请点击链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常见问题解答
1 什么是婴儿潮一代?
指二战后1946至1964年出生率显著上升时期出生的人群
2 为何提及英国与婴儿潮世代及动荡的关系?
英国作为典型案例正面临经济政治挑战,其庞大的婴儿潮人口可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
3 婴儿潮世代如何帮助困境中的国家?
凭借经验、技能和财务稳定性,可通过领导力、志愿服务、指导工作或支持经济稳定等方式作出贡献
4 婴儿潮世代是否愿意在危机中挺身而出?
情况各异,但多数人积极参与,健康状冴、退休计划或个人优先级等因素会影响其意愿
5 可能阻碍婴儿潮世代提供帮助的因素有哪些?
常见挑战包括健康问题、固定收入、照顾长辈或孙辈的责任,以及对改变的抗拒心理
6 英国情况与其他国家有何关联?
许多发达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与类似动荡,英国的经验可为美加澳等国提供参考
7 婴儿潮世代在困难时期作出贡献的实例有哪些?
包括在社区组织志愿服务、提供商业或治理专长、倡导社会或政治改革等
8 婴儿潮世代可能加剧危机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若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需求之上,可能加深社会分化或经济压力
9 有哪些鼓励婴儿潮世代贡献的实际措施?
弹性志愿服务机会、代际合作项目、支持老有所为的政策都能有效调动参与度
10 该话题如何与更广泛经济社会问题联系?
凸显代际动态在危机应对中的作用,涉及劳动力趋势、养老金体系及年龄群体间责任平衡等议题
11 是否有研究数据支持婴儿潮世代能应对挑战的观点?
确有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常通过无偿劳动、专业知识和稳定性在危机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具体效果取决于实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