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要这本吗?"伦敦皮卡迪利大街水石书店旗舰店的店员问道。我从《让他们理论》《讨好》《不在乎的精妙艺术》《被讨厌的勇气》等一堆更时髦的书中,选择了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自助著作《思考,快与慢》。"这本不是大家都在读的吗?"我反问。她却递来布面精装的《别相信你的想法》:"这本才是畅销书。"
尼尔森数据显示,2015至2023年间英国自助类书籍年销量持续增长——这还只是明面标榜"自助"的品类,未计入回忆录、自然文学等"隐形自助"题材。但近年最畅销的均属于特定分支:倡导专注自我的自助书。有的教人停止取悦他人,有的干脆建议对他者视而不见。阅读它们能获得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英格丽德·克莱顿博士所著《讨好:为何取悦他人让我们迷失自我》正是这类"自我中心"自助书的新作。你肯定熟悉"战斗、逃跑或僵立"这类危险应激反应——遭遇老虎时逃跑很管用,但在工作会议上效果不佳。"讨好"是创伤反应词汇的新成员,克莱顿将其与常见的"取悦人格""依赖共生"区分(虽视其为同根分支)。她指出父权制与"白人身体至上"等社会结构会强化讨好行为,因此即便错不在你,问题仍属于你——毕竟你正在压抑真实需求迎合他人。
克莱顿的著作专业、坦诚又发人深省,却精准叩击着时代命题:"若将自我置于首位,你当如何自处?"
梅尔·罗宾斯著作《让他们理论》销量破600万册, Instagram拥趸1100万。她的哲学不仅是"让我优先",更要允许他人如是("让他们")。例如"让家人参加任何活动都迟到""让邻居的狗叫整天"。这种智识上的诚实促使读者反思:若人人都如此行事会怎样?但罗宾斯的语调带着"人间清醒"——别人早已放任自流,你若不觉悟,就会在焦虑中耗尽心力。她巡演时场场爆满,今年到访伦敦,明年将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位历经沉浮的前律师兼主播,本质上是个能让听众信服的演说家。
我无意效仿第二波女权主义的论调,但男性作者的同类作品往往稍逊一筹。马克·曼森在《不在乎的精妙艺术》中另辟蹊径:追求他人认可与追逐快乐、沉溺"受害者时尚"等同属阻碍你"不在乎"的迷思。这位从2008年写约会博客起步的作家,如今已包揽人生各项建议。
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销量千万,号称"改变人生"。书中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学说交锋得出:过去不重要,唯有目标值得关注。据此,一切问题皆为人际关系问题(除非你面临婴儿断粮的困境——不过婴儿也算他人,故成立)。因此"被讨厌"反成践行自由的明证。
约瑟夫·阮2022年作品《别相信你的想法》全球畅销。他援引禅僧智慧提出:负面情绪源于思维模式而非境遇。解决方案更简单:停止思考。并非玩笑——第七章直接给出"实操步骤":暂停呼吸、审视思绪方向、意识到可停止思考、重复"思考是痛苦之源"等咒语、最后体验无念之境。这套"暂停-审视-理解-诵念-体验"法则恰好拼成PAUSE(暂停),堪称机巧。
这些倡导极致自立的书籍质量参差,却共享着自信的语调。但它们显然击中了渴望指引的时代痛点。人们寻求着过好安·兰德式生活的许可——将个人幸福奉为终极道德目标。而任何能授予这种许可的人,或许未必活得通透,但肯定财源广进(尽管对财富在幸福中作用的争论从未止息)。
耶鲁心理学教授劳里·桑托斯在邮件中质疑:"无数研究证实相反结论——专注他人才是提升幸福感的可靠途径。我告诉学生'自我关怀'实为误称。将注意力转向他人不仅能改善情绪,更赋予生命意义。"她引用哈佛商学院研究:"为他人花钱比为自己更快乐,这一效应跨越......"
"跨文化与收入阶层,给予带来的幸福感具有普世性,深植于人性。"
关于设定界限的讨论常忽略金钱因素。克莱顿注意到习惯取悦者可能倾尽所有——有位来访者曾捐出82%可支配收入。但成功设定界限的案例多聚焦情感层面:应对冷漠家人、挑剔上司或自私伴侣。习得"随他去"心态的关键在于停止投资无益之事。慷慨并非经过权衡后被否定,而是根本不在考量范围内。
桑托斯强调:"研究始终印证社会联结对幸福至关重要。"她担忧过度自立的取向可能忽视这点。活跃于社交媒体的罗宾斯曾因此受质疑,她在书中澄清:运用"让他们理论"后若感到孤独,说明你误用了它——这并非纵容冷漠,而是号召掌控自身渴望。若结局孤身一人,表明你未对真实欲求负全责。
自立理论常忽略:社会联结往往始于违心之举,譬如冒雨赴约。2016年颂扬舒适独处的" hygge "风潮,已被日益蔓延的孤独感证伪。构建社群如书写历史,必须亲身参与。
自立哲学汲取道家与印度宗教传统,无论通过克莱顿笔下的萨满、阮氏反思考论中的禅僧,还是曼森笔下"哲学性不在乎"的佛陀。生态哲学家鲁珀特·里德指出,宗教常被用以倡导顺从。脱离文化母体后,它们易被扭曲至背离初衷。东方文化本强调集体生活,抽离此根基,禅修等实践可能沦为个人主义工具。
心理治疗师马努·巴扎诺(阿德勒学派传人)认为,心理健康程度取决于对他者的关注程度。一位禅僧曾点破:"有趣的是,当我们开始为他人行动——体察其苦难烦忧时,内在正念油然而生,执着的自我关注随之消解。"
那么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的终极状态是什么?本质上,你对他人的意见、感受与视角漠然到不再纠结过往。岸见与古贺援引阿德勒:"心理创伤并不存在...经历本身不决定成败,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才塑造自我。"这与阮氏理念吻合,阿德勒确有此论。但巴扎诺补充关键背景:这位与弗洛伊德分庭抗礼的左翼社会主义者首创"gemeinschaftsgefühl"(共同体感觉)一词,若知自己被奉为"被讨厌勇气"的鼻祖,恐怕惊愕难当。虽然书中提及通过助人寻找目标,其方式却完全忽略对方视角——好比强扶老人过街,不管对方是否愿意。
过度沉浸此类读物(如我)易染上特朗普式腔调。巴扎诺总结:"简而言之,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尺,是对他人——无论近邻还是社会政治议题——的关切程度。"
啊,政治。除克莱顿深入剖析集体讨好倾向的结构性根源外,其他作者都鼓励你忍受所处政治环境。他们常以脱离物质束缚的个人经历开篇——罗宾斯曾负债80万美元,曼森曾变卖家产移居南美。听来艰难不是吗?但曼森写道:"拥有越少,往往越快乐。"反消费主义本是左翼联结反资本主义的命题,在自助指南里却变成"别抱怨,没有受害者"的训诫。沉溺过甚(如我)会衍生特朗普式逻辑("或许孩子们只能有两个娃娃而非30个")。某种程度上这很直白:若你只关注自己,根本不会想到政治组织;若不组织,就只能接受现状。
桑托斯观察到:"我们普遍存在尼古拉斯·埃普利所称的'社交不足偏见'——低估与他人联结带来的回报。"所以,在全身心投入自立哲学前,你可曾试过关怀他人与被他人喜欢?
常见问题解答
理解概念
1 "把自己放在首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指优先关注自身健康、需求和目标,从而成为更健康、快乐、有能力的人。这不是自私,而是自我关怀。
2 把自己放首位与自私有何区别?
自私是以损害他人利益追求自我,把自己放首位是确保自身能量充沛,从而可持续地帮助他人。
3 这类书是短暂潮流还是真有价值?
核心原则具有永恒性与心理学依据,价值取决于实践应用。
效益与效果
4 阅读这类书主要能收获什么?
常见益处包括减轻压力焦虑、增强自信、改善决策、建立健康关系、强化目标感。
5 一本书真能改变人生吗?
书本身不能改变人生,但能提供认知、视角与实践工具,真正改变源于持续行动。
6 作为讨好型人格,这些书有用吗?
有用。许多书专门指导如何设立边界、坦然拒绝、认可自我需求。
常见顾虑与挑战
7 尝试把自己放首位时感到愧疚正常吗?
非常正常,尤其习惯优先照顾他人者。当见证积极成果并意识到自我关怀惠及周遭时,愧疚感会消退。
8 若亲友不支持这种新观念怎么办?
常见挑战。书中通常建议用爱与坚定沟通新边界。有时关系需要重构,你会自然靠近支持你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