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斯·德马蒂诺:
当时我和凯蒂经常在曼彻斯特与我们的乐队“亲爱的爱斯基摩人”一起演出。我们与水星唱片公司签了合约,他们承诺会发行专辑,但后来公司高层大换血,就把我们抛弃了。记得当时心想:“这帮混蛋。”连电话都没人接听。我们感觉自己被视而不见、被抛弃。这种感受催生了《那不是我的名字》的歌词:“他们叫我斯泰西/他们叫她/他们叫我简/那不是我的名字。”
为了疗愈创伤,我们开始举办派对。我们住在索尔福德伊斯灵顿磨坊工作室,那是个旧棉纺厂,学生们常在那里进行纺织品设计。当时我们只有三首歌——《那不是我的名字》《闭嘴让我走》和《伟大DJ》——所以我们就现场表演、用CD笨拙地打碟、大声播放音乐。我会踩着循环踏板跳上鼓架,凯蒂会抓起我的Stratocaster吉他,释放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朋克能量。
这首歌意外走红——连幼儿和祖辈都会跟着唱。住在磨坊的一个女孩告诉我们:“我超爱你们的音乐,能让我发行唱片吗?”她经营着名为Switchflicker的小型厂牌,我们平分2000英镑成本,将《那不是我的名字》和《伟大DJ》作为双A面单曲压制了500张黑胶唱片。
她偷偷把唱片摆上曼彻斯特皮卡迪利唱片行的货架。她还涉足女同俱乐部圈子,开始邀请人们参加我们的派对,逢人便说:“他们有首超棒的歌叫《那不是我的名字》...”我们的聚会从20个朋友逐渐扩展到40、60、80人甚至更多。
有张唱片传到XFM电台的约翰·肯尼迪手中,我记得马克·拉德克利夫在BBC广播6台播放时惊呼:“太燃了!”我们在Myspace上发现连澳大利亚人都喜欢我们——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虽然继续举办月度周五派对,但随着唱片公司和出版商这些想签约的行业人士出现,氛围变了,他们可不是来寻开心的。三周后我们就在伦敦桑德森酒店与索尼洽谈合约了。
我和凯蒂始终在专属创作空间共同写歌。22年来,所有作品都在家庭录音棚里独立制作完成。从未想过有首歌能带我们环游世界六次。
凯蒂·怀特:
我是来自维根附近的工人阶级女孩,听着辣妹组合和90年代男女团音乐长大。其实我没完成学业,最后来到磨坊,这里就像浓缩的文化启蒙课——人们讨论安迪·沃霍尔、传声头乐队、Gossip和Le Tigre。我在《那不是我的名字》中的演唱风格融合了辣妹的活力与Le Tigre的锐利,充满表演张力。
这首歌对我们很特别。经过五六版修改才定型,最初只有节奏段,主歌反复调整后最终蜕变成全然不同的作品。
它并不完全契合当时的独立新浪潮/新锐舞风潮。NME杂志曾力捧我们,但当歌曲同时吸引小孩和老人时他们反而无措。这首歌在爆红的同时开辟了独特领域,如同《我的莎罗娜》般成为超越时代的水恒经典。
这首歌在全球持续传播——星巴克大型广告、众多电影插曲、三年前又在TikTok病毒式传播。常有人邀我们为其他艺人创作同类爆款。确实...科技最终让我们能持续创作热爱的音乐。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情侣,但当年秘而不宣,怕分散对作品的关注。鉴于双人组合稀少且我们性格低调,这样很合适。现在有个快五岁的女儿。最初几年我们每周演出三四场,连续四年马不停蹄巡演推广首专。通常成家后会放缓节奏,但我们始终拥抱每个机会:“好,我们去南美巡演!”“没问题,再去日本!”一切都令人热血沸腾。叮叮乐队新专辑《家》现已发行。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叮叮乐队及其热门单曲《那不是我的名字》的清晰FAQ列表
【基础篇】
1 叮叮乐队是谁?
英国流行双人组合,由凯蒂·怀特与朱尔斯·德马蒂诺组成
2 《那不是我的名字》主题是什么?
源于早期被业界忽视、屡次被叫错名的真实经历,抒写遭遇漠视的愤懑
3 歌曲何时发行?
2008年作为首专《我们始于虚无》主打单曲推出
4 这首歌有多火?
全球爆款热单,登顶英国单曲榜,在超10国进入前十
5 “环游世界六次”何意?
趣味比喻,形容歌曲在全球播放量惊人——若每次播放视为一次旅程,累计可绕地球六圈
【进阶篇】
6 具体歌词灵感来源?
直接源自唱片公司高层屡屡忘记凯蒂本名,或随意称呼她“凯蒂·叮叮”的遭遇
7 歌曲音乐风格?
融合舞曲朋克与新浪潮,拥有魔性循环副歌、强劲鼓点及呐喊式唱腔
8 成功对乐队的影响?
从无名 indie 组合跃升国际明星,但也带来复制成功的巨大压力,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9 常见误解有哪些?
不少人认为这只是首简单的愤怒流行曲,实则是关于在冷漠行业中捍卫自我价值的精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