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1933年出版的蕴含预言主题的小说意外重获现实意义,为当今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部1933年出版的蕴含预言主题的小说意外重获现实意义,为当今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日前,我像如今人们常做的那样,问一位美国熟人对"局势"走向的看法——我指的是政治局势。他沉吟片刻答道:"在我看来,美国处境与1933至34年的德国极为相似。我们必须思考:1936、1937、1938年的悲剧本可避免吗?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处境。你或许会争辩说法西斯不可能在美国出现,但我认为尚无定论。"

这番话令我深有共鸣,因为我刚读完一部以那几年德国为背景的杰出小说——这部作品创作于1933年,出版于1934年。萨莉·卡森以巴伐利亚为背景的小说《弯曲十字》沉寂数十年后,由专事发掘湮没佳作的珀尔塞福涅书店在今年四月再版。此后它竟意外走红,成为读者间口耳相传的畅销书。

《弯曲十字》始于1932年12月,结束于次年仲夏。故事设定在阿尔卑斯山麓风景如画的虚构小镇克拉纳赫,聚焦克鲁格这个温馨的中产阶级家庭——慈爱的父母与三个成年子女赫尔米、莱克莎和埃里希——与表亲及莱克莎的未婚夫莫里茨共度圣诞的场景。温馨的房间里:"就连...(读到此处令人战栗)钢琴上赫尔米的希特勒相框都装饰精美",圣诞树挂着玻璃彩球与蜡烛,礼物裹着薄纸,颂歌悠扬,烤鹅飘香,一切充满希望。

卡森为《弯曲十字》续写两部作品,于1938年完成三部曲。她1941年因癌症去世,未满四十岁。珀尔塞福涅书店创始人尼古拉·博曼多年前在研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作家学术著作时偶然发现卡森。尽管《弯曲十字》在1934年获得好评,但未能引起广泛关注便湮没无闻——虽然《曼彻斯特卫报》女性版创刊编辑玛德琳·林福德曾将其选为年度之书。我认为该书具有超前性,在英国公众尚未准备好面对时便已敲响德国走向的警钟。出版社经一番侦探式查证才确认卡森身份:她1902年生于萨里郡,由寡母在多塞特郡抚养长大,曾任出版社审稿人,因常与友人在巴伐利亚度假而深谙当地风情。

该书的显著特质在于即时性。这部快速写就出版的作品浓缩了六个月的剧变:希特勒出任总理、纳粹在国会赢得实质多数、达豪集中营设立、犹太人被排除公职。起初人们互道"上帝保佑",至结尾时克鲁格先生已在街头行纳粹礼,当地教堂钟声被改奏纳粹党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短短半年,亲密的克鲁格家族分崩离析。细心读者早会注意到:刚结束圣诞弥撒的莱克莎未婚夫莫里茨·韦斯曼——虔诚天主教徒——却有着犹太姓氏。

以卡森未能拥有的后见之明阅读这部小说,是震撼而痛楚的体验。于2025年的我们,她描绘的一切都奔向了必然结局:战争与浩劫。于她,这些尚是未降临的噩梦——尽管书中已有阴郁片段...当老克鲁格夫妇质问沉溺纳粹思想的儿子"你还想要战争吗?"时,虽与阿里·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首部《秋》在2016年脱欧公投后快速写就出版)迥异,《弯曲十字》的即时性赋予其令人想起该作的紧迫感。

卡森的卓绝之处在于:即便不知希特勒思想的终局,她的小说仍坚守道德立场。书中毫无暧昧——从德国对犹太人和共产主义者的迫害伊始,其恐怖本质便昭然若揭。早在1933年,她即写下达豪的残酷报告:"人们未经审判或解释突然消失","囚犯遭受半饥饿、欺凌与非人虐待"。

并非所有外国观察者当时都如此书写希特勒的德国。《纽约客》1936年刊发的珍妮特·弗拉纳三篇希特勒特写本身令人印象深刻——充斥元首偏好粥品与裁缝店("他刻意选择二流裁缝")等细节。然而其抽离反讽的笔调,对希特勒习惯而非行径广泛影响的聚焦,使之成为"见木不见林"的冰冷范本。

《弯曲十字》始终与希特勒保持距离,最近处不过钢琴上的相框。政治在背景中展开,仅当其涟漪波及克鲁格一家与他们的小镇时才被感知。这本质上是部笔调真挚的传统通俗家庭小说。于我,这份真挚正是力量:它避免了当时许多英国人将纳粹主义视为笑料的谬误。通过聚焦普通人,小说对纳粹主义蔓延与诱惑的洞察,远胜弗拉纳的希特勒特写。

与无数德国家庭一样,克鲁格家族深受一战创伤与经济崩溃塑造。儿子们从未找到有意义的工作:赫尔米失业,埃里希是郁郁不得志的滑雪教练。

卡森揭示极端主义如何为这些青年赋予目标、职业、叙事、希望与清晰角色,同时给予他们仇恨、指责、惩罚乃至 soon 殴打杀戮的对象——左翼与犹太人。卡森强烈的道德感与同理心并重。这些背叛同伴与旧友的青年本非天生邪恶,但他们做出了选择。与当下的呼应清晰可辨。若我们都能拥有卡森的洞察力与道德明晰该多好。

夏洛特·希金斯是《卫报》首席文化记者。

您对本文探讨的议题有何见解?欢迎点击此处提交300字内回复邮件,入选来信将刊于本报读者来信版。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关于这部重获关注的1933年预言小说的简明问答



基础篇



1 这部1933年小说书名是什么?

答:《美丽新世界》,作者奥尔德斯·赫胥黎



2 本书核心预言主题?

答:预言未来社会将通过娱乐享受与科技控制民众,令人在丧失自由与个性的同时安于现状



3 非重度读者为何需关注此书?

答:书中探讨的抗抑郁药滥用、社交媒体沉迷、消费主义操控及基因工程等主题,与当代现实高度契合



4 阅读难度如何?

答:作为经典作品语言稍显稠密,但情节引人入胜,思想易于理解,较《1984》等反乌托邦经典更易入门



进阶篇



5 与《1984》核心差异?

答:《1984》警示痛苦监控与谎言构筑的牢笼,《美丽新世界》预警人们将在毒品与 conditioning 中热爱被奴役的状态



6 书中哪些设定映照当下?

答:

索玛药堪比无副作用抗抑郁剂,娱乐至死现象与逃避负面情绪的现代风潮

感官电影直接对应虚拟现实与沉浸式娱乐

基因工程与社会阶层预设契合CRISPR技术与阶层固化议题

"修补不如换新"口号完美捕捉消费主义与废弃文化



7 书中民众幸福有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