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我才发现自己患有自闭症,生活中的一切终于豁然开朗。我从未如此快乐过。

年过六旬,我才发现自己患有自闭症,生活中的一切终于豁然开朗。我从未如此快乐过。

39岁那年,凯瑟琳·卡弗里在匿名戒酒会上看到一本小册子,上面记载着古稀之年成功戒酒者的故事,他们分享着清醒后人生的美好。“这给了我一份延续多年的希望,”她回忆道。如今80岁的卡弗里已保持清醒数十年,终于与自我达成和解。

她一生都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不值得被爱或喜欢”。10岁父母离异时,“内心有个声音说‘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

在加州成长的她曾是聪慧的学生,但“极度害羞……课间休息时总是独自看书或玩跳房子游戏”。

大学毕业后她尝试读研却心生厌恶。曾从事过计算机打卡员、行政助理、数据处理员、技术文档编辑、医院数据库查重等多项工作,却始终未能建立事业。“我不懂如何社交或团队协作,总陷在‘我肯定有问题’的思维牢笼里无法挣脱”。

情感关系也陷入类似困境。“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恋情要么匆匆结束,要么陷入执念——“那成了另一种成瘾……反复看着关系崩塌的痛苦难以言表”,她说,“多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像象人一样丑陋”。

卡弗里21岁才开始饮酒,酒精逐渐成为困扰。三十多岁参加首次戒酒会,虽已保持清醒42年,但抑郁情绪纠缠了她数十年。

因重复性劳损在55岁退休后,“每天仰卧看电视长达10-12小时,不断想着‘我什么都做不了’”。

部分家族成员曾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疫情期间,她终于“有机会思考”,开始上网追溯童年时期就萦绕心头的异样感。

“某天‘自闭症’这个词击中了我,随后发现的视频世界里,人们描述着幼时的挣扎——永远感觉格格不入,永远无法融入,总是交不到朋友。我恍然大悟:天啊,这分明就是我”。

尽管无力承担正式诊断费用,卡弗里现在确信自己是自闭者。这份认知彻底改变了人生。“意识到那些自认‘人品糟糕’的瞬间,其实只是我不懂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结,这带来了难以置信的解脱”。

现居加州圣罗莎老年活动房屋园区的她,积极参与哲学讨论组和邻里聚餐,救助犬佩妮总摇着尾巴帮她社交。“如今我时常沉浸在静谧的欢愉中”,卡弗里说。

七月八十大寿时,弟弟和伴侣想为她办派对。“我当时想‘这有什么大不了?’”

结果哲学组朋友和遛狗认识的邻居竟来了六十人!“我这辈子原以为最多能来十人。难以置信,这成了人生最美妙的体验”,她眼含笑意,“大家见到我都很开心的样子”。

耄耋之年,她终获内心安宁。“不再被金钱欲望驱使,不再追求特定关系或成就认可,唯一的心愿是享受生活满足感,为我的狗、家人和自己竭尽全力。这让我感受到深沉的平静。”

此刻我们想倾听您的故事:花甲之年后,您是否也找到了人生新径?



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晚年获得自闭症诊断的实用指南



基础篇·通用疑问



1 自闭症的本质是什么?

自闭症意味着大脑处理信息、感知世界及社会互动的方式与典型发育者不同。这是一种神经多样性表现,而非疾病或缺陷。



2 如何数十年不自知?

许多自闭症成年人(特别是几十年前出生者)曾学会掩饰特质来融入社会。在认知匮乏的年代,这些差异常被误读为害羞、古怪或焦虑。



3 老年确诊常见吗?

正日益普遍。随着对自闭症的认知突破童年范畴,越来越多成年人在相关描述中认出自己并寻求诊断。



4 诊断为何带来释然?

对许多人而言,这提供了深刻的解脱与自我认知。如同终于获得大脑使用说明书,半生挣扎瞬间得到解释,不再自我苛责。



价值篇·积极意义



5 晚期诊断的主要益处?

最大收获是自我悲悯。你能重新解读人生历程,理解自身优势,停止强迫自己符合“正常”。还能厘清过往困境,构建真正适合的生活模式。



6 可否举例说明认知转变?

诸如社交后持续疲惫、对特定领域产生深度痴迷、对光声刺激过度敏感等特质,突然能被理解为自闭症特征而非个人失败。



7 这会改变身份认同吗?

对多数人而言,这是对身份认同的澄清与赋能。它不会抹去既有的你,而是助你更完整地理解并接纳自我。



挑战篇·现实困境



8 老年新确诊者的常见挑战?

有些人会经历哀悼期——为若早确诊可能不同的人生。也可能面临家人朋友不理解诊断结果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