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做同一个梦:梦见我正努力回家,"叶莲娜·列别杰娃在她租住的公寓小厨房里边准备茶点边说,"梦里总有检查站、障碍物,总有东西挡路。我不停地走——步行、奔跑、爬行——但永远到不了家。"
对列别杰娃而言,家是奥皮特涅村。这个顿涅茨克郊外的小村庄只有一所学校,没有超市。
坐在全家逃难至此的公寓里,她讲述着俄军推进时留在奥皮特涅的约30位居民的命运。她的邻居萨沙叔叔自从房屋被毁后就住在地下室,最终在那里离世——可能是从梯子摔下,也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人们发现他时,老鼠已啃噬了他的双手。
三位坐在公寓楼外长凳上的居民被迫击炮直接击中。邻居们收集了他们的残骸,但持续炮击让人无法掘墓。最终遗体与护照一起被装入塑料袋,暂存在棚屋里。后来棚屋也遭直接击中,什么都没留下。
列别杰娃本人在2022年夏天受伤,当时炮弹落入后院,弹片刺进她的背臀。这次受伤反而救了她的命——住院期间她无法回家,随后与丈夫罗迪昂西迁至克里维里赫。此前他们始终固执地留守奥皮特涅。
自2014年起,这个村庄就被困在前线之间,与世隔绝八年。居民们过着无水无电、没有燃气供暖、缺乏食品医疗的生活。唯一的进出通道是雷区间的泥泞土路。期间叶莲娜夫妇用亮黄色面包车运送物资,照顾无处可去的老年邻居,维系着村庄的生机。
在整个顿巴斯,无数家庭都在绝境中作出类似选择。外人很难理解为何要留在战区继续日常,但对亲历战争者而言,这是典型的应对方式——即便在暴力浪潮中,生活总要继续。
战争的暴力以距离衡量。有时是毫米,比如弹片与列别杰娃脊髓的间距;有时是公里,比如变幻的前线到家园的里程;有时则是亲历者与旁观者之间的认知鸿沟。七年来我们持续记录顿巴斯居民的故事,项目名为《距前线五公里》。这些故事展现战争的真实含义:不仅是躲避爆炸,更是忍受它的日常。
——2023年,奔赴前线数日前
战争初临如遭雷击。但随时间推移,新的现实逐渐形成。你仍需进食安眠、刷牙洗漱、照料家人。床单照换,垃圾照倒,土豆照削,碗碟照洗。若工作尚存,你便继续上班。
供水公司员工亚历山大·多卡连科回忆全面入侵开始时的经历。他在阿夫迪夫卡市政水务公司工作,即便炮火逼他躲进地下室仍坚持报到。原本500米的通勤路变成每日煎熬:"听到炮弹呼啸就冲进最近建筑,等爆炸声传来——若在别处爆炸就继续走,但只能走到下次呼啸声响起。"
多数人自以为通过影视新闻了解战争:坦克、士兵、爆炸、哭泣的妇女和难民。这些画面早已司空见惯。但战争不总是如此。它常显得过于平常,平常得引不起记者或导演的注意。有时唯有窗上的十字胶带或街异样的寂静,暗示着异常。正是恐怖与日常的交融,揭示着战争的真相。
在顿巴斯,许多家园被毁的居民仍尽可能返回故地。他们清理废墟,打理菜园,即便这已失去实际意义。一位妇女解释:"我早觉得该离开这房子,但不阻止丈夫回来。这仿佛是他重返正常生活的最后希望。"
长期以来,这种灾难临头仍维持日常的超现实混合态,在前线村庄持续存在。但2022年后,战争升级的残酷性将这些社区推向极限。许多坚守数年的人如今散落全国各地。
在乌克兰中部的波洛吉村,奥尔加·格里尼克带着两个孩子,住在没有水电的破败木屋里——这是他们从阿夫迪夫卡逃难、丈夫尼古拉被征召入伍后唯一能负担的住所。战前阿夫迪夫卡是拥有2.5万人口的工业城镇,围绕大型金属厂而建。2014年后这里变成前线城镇,格里尼克一家在距战壕仅50米处养育两个孩子。尼古拉在工厂轮班,奥尔加操持家务。全面入侵前,生活虽不安但仍有节奏,奥尔加是个从容的年轻女性。如今她判若两人,往日的轻松被现实重压取代。
——2024年,奥尔加·格里尼克(中)与家人在波尔塔瓦新居合影
米罗斯拉娃·格里尼克在波尔塔瓦省阅读课本,基里尔·格里尼克(左)在新家院子的破车里与亲戚玩耍。
奥尔加消瘦许多,说话时眼含泪光:"尼古拉回家时孩子们围着他转。但这太罕见了。他本有15天假期,但五天后就被召回。我心都碎了。我想靠近他,拥抱他,牵他的手,一起做事情。"
她家窗户用塑料布代替玻璃,孩子们用冷水在盆中洗澡。奥尔加为过冬买了柴火,但虚弱得无力劈柴。起初男性亲属会帮忙,但村里没有工作,他们最终也都应征入伍或签了军事合同。
照片记录着2019年尼古拉·格里尼克与儿子基里尔、女儿米罗斯拉娃在阿夫迪夫卡附近钓鱼的场景。
列别杰娃、格里尼克、多卡连科和所有邻居留下的家园已在战火中摧毁。破坏如此彻底,不仅房屋湮灭,土地本身也支离破碎。昔日居民无人能重返故地。航拍画面显示炮火伤痕远超出建筑区,草原满目疮痍,留下弹坑密布的污染地形。
2023年照片显示,博霍罗迪奇涅的北顿涅茨河上桥梁被毁。
对守护这片土地终生的护林员谢尔希·利曼斯基而言,这种破坏是深切创伤。"我熟悉这里的每棵树、每片草,"他谈起管理的白垩草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现位于前线,处在乌军控制的顿巴斯小块区域边缘。
——2023年,顿巴斯利曼附近白垩草原自然保护区主任谢尔希·利曼斯基。组图包括:利曼斯基查看被毁家园、保护区内军事残骸、遭炮击损毁的树木、欧亚草原特有植物乌克兰针茅
这片保护区是利曼斯基一生心血,孕育着500多种仅生长在白垩土中的珍稀植物。从小协助父亲的儿子叶夫根后来也成为专业护林员。战争改变了一切:叶夫根应征入伍身受重伤,经历三十多次手术后能否重新行走仍是未知数。直击炮弹摧毁了他们的家。
保护区同样满目疮痍,弹坑与战壕撕裂白垩斜坡,大片植被荡然无存。对利曼斯基而言,这损失既是生态的,更是个人的。"如今每次来到白垩植物区,我总觉得它在落泪——每次都会飘起细雨。我所有的心血,大自然创造这美景的全部努力——一切都消失了。"
2022年,罗斯季斯拉夫神父在卡尔利夫卡村主显圣容教堂外修剪草坪。
卫报纪录片《你从未想过这会发生在你身上》(导演保利娜·斯特凡尼)追踪记录了乌克兰前线城镇居民阿丽莎和安娜斯塔西娅的故事。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基于乌克兰前线亲历者视角整理的问答,将颠覆你对战争的认知:
基础常识类
1 人们对战争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多数人认为战争是善恶分明的正面交锋,有着清晰战线。实则常为争夺小块土地的混乱消耗战,充斥着漫长等待与突然爆发的极致恐惧。
2 现代战争真如新闻中那般高科技吗?
虽然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作用显著,但实战往往是高科技与一战式堑壕战的结合。基础生存、泥泞战壕与炮火对决同样构成战争本质。
3 决定士兵生存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超越训练与装备的,往往是纯粹运气。你可能做对一切却被流弹击中,也可能处处失误却侥幸生还。
4 士兵如何应对持续压力与恐惧?
他们发展出黑色幽默,与战友结成生死与共的纽带。这种在长期恐惧中维持运作的能力,催生出特殊形态的战场家庭。
深度进阶类
5 媒体传递的战争认知偏差何在?
媒体聚焦宏观战略与政治叙事,却忽略了血肉体验:硝烟气味、精疲力竭、炮弹呼啸的听觉压迫,以及目睹战友伤亡的心理创伤。
6 "战争迷雾"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意味着你对数百米外战况一无所知。信息支离破碎,谣言快速蔓延,你只能专注于自身存亡与视线所及的狭小战场。
7 乌克兰战争如何改变现代战争模式?
它证实廉价无人机可摧毁价值百万的坦克,使每个士兵都成为空中威胁的目标;凸显去中心化的小队战术价值,并印证炮火的压倒性威力。
8 对敌军的普遍误解是什么?
轻易将敌人非人化是常见误区,其实许多敌军士兵也只是身不由己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