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意味着生活在不确定、内心冲突与矛盾之中——然而我们成长的世界却坚持认为人应当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笃定而完整。社交媒体和名人文化中浪漫化的爱情描绘不断轰炸着我们,很少有人停下来自问那些令人不安的问题:我真正渴望什么?我的性取向为何如此?
精神分析虽然有其固有模式,但若运用得当,并不会提供简单答案。相反,它创造了一个让两个人能够极度坦诚、共同思考、理解事物的空间。这个过程能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进而改变人生。
当马特第一次走进我的诊室时,他主动上前握手。这位47岁的政治策略师身材匀称、相貌堂堂,穿着白色羊绒衫、黑色切尔西靴和玳瑁眼镜,红色表带与袜子相得益彰。
多数来访者会先描述问题,马特却从自我介绍开始。那是1999年,他与做律师的妻子杰迈玛结婚二十年,育有三个青少年子女。他热情谈论带孩子们去看热刺队比赛、在家做饭的周末时光,尤其享受全家在厨房随着音乐起舞的时刻。
他生动描绘了温馨的原生家庭:母亲是德语文学教授,父亲在政府通信总部担任语言学家。十六口人的大家庭每年共度圣诞,暑假齐聚圣艾夫斯的父母别墅。他骄傲于子女与表亲们的亲密关系。
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马特,人生看似圆满。
"那么,你为何来此?"我问。
他沉默片刻:"十六岁那年,我先与姐姐的女性朋友发生了第一次性关系,几天后又与男同学发生了关系。"
大学期间他同时与男女交往。毕业那年遇见同样修读历史的杰迈玛,她为马特结束了两年恋情。婚后马特停止与其他女性交往,但持续与男性保持每周一两次的性关系,频率与夫妻生活相当。
他说爱杰迈玛,享受取悦她的过程——但只有与男性的性爱才让他感到"真正的放纵"。
"杰迈玛知道你的感受吗?"
他解释自己始终坦诚。初次同床时就告知了与男性的关系:"我床头放着王尔德、图灵和奥顿的书,就是暗示。"他们共同关注艾滋病防范:"她不过问细节,我也不主动提及。只说有工作会议,她都理解。"
我等待下文。他继续道:"我认为婚姻与性本质相悖。同性婚姻是个矛盾——若是婚姻,就不算同性恋。"
"杰迈玛知道你这么想吗?"我追问。
"我绝不会故意伤害她。"他回避道,"我爱她。"
"但你没告诉她真相。"
"我没有欺骗她。"
我们的性行为可视为应对童年恐惧与欲望的方式。
由于未直接说谎,马特自认足够诚实。杰迈玛似乎接受他与男性的关系——唯一底线是不碰其他女性。为不伤害妻子,他从未坦言更享受同性性爱。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话:"他们所爱之处便无欲望,所欲之处便不能爱。"我询问这是否是他的困境。
他否认:"我爱杰迈玛,也爱许多性伴侣。"对马特而言,爱是双方对欲望的默契平衡。这种平衡可能持续二十年,也可能仅存于激情片刻。"当权力失衡,当一方感到被利用时,爱就结束了。"
"你描述的是亲密关系。"我说。
"这两者不同吗?"
"关键在于你相信它们相同。"
疗程结束时,我不确定马特寻求何种帮助。
"我能理解他人感受——只是自己体验不到。"
"具体是指?"
"我感觉...不够真实。"他陷入沉默。
马特构建了自我割裂的生活。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里,他也从未全然做自己。"你希望我帮你接纳同性恋身份吗?"
"我绝不会离开妻儿。"
"那要戒除婚外性行为吗?"
"何必呢?"
"或许你需要接受双性恋身份?"
马特像看疯子般瞪我:"就为穿粉衬衫参加骄傲游行?说真的,我干嘛要当双性恋?"
"也许,"我说,"你只是需要完整做自己的空间。"
他略微放松:"正是。"
理解性行为模式需要追溯过往——尤其是早期关系。无论深埋或显见,这些童年依恋塑造了日后的性行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性生活是对童年恐惧与欲望的回应。
治疗初期我们发现,驱动马特性行为的是情感而非性取向(无论那对他意味着什么)。他不认同任何标签——既珍视家庭稳定,又从同性性爱中获得核心愉悦。"这不只是性,"他说,"若我是直男,就不会有这些友谊。"多年来,他与首尔科幻作家、特隆赫姆凶案侦探、巴利阿里群岛的阿斯伯格色情演员都建立了深厚情谊。
马特的生活为何如此构建?两点关键:活跃甚至混乱的性生活,以及从不愤怒。"我来自不会发怒的家族,"他说。父母"从未对他生气"。
在马特的童年,憎恨意味着失控——如同短暂精神失常。若他发怒,父母会惊恐万分。"母亲反应就像我得了绝症,或是她的教育失败。"马特最终选择彻底回避愤怒。
精神分析研究表明,儿童需要同时表达爱与恨。正如儿科专家温尼科特指出:"孩子要真正发现自己,必须有反抗——甚至憎恨的对象。还有比父母更合适的对象吗?他们能承受这种恨意而不让关系破裂。"
温尼科特另一篇文章写道:"若没有可恨之人,孩子就无法理解同一人能引发两种情感。没有这种认知,他们就无法产生愧疚或弥补的欲望。"若孩子犯错时不被憎恨,其善行带来的爱也显得虚假。"似乎唯有经历被恨,他们才能相信被爱。"
精神分析两年后,马特发来首封邮件。因不满我某次沉默,他写道:"你不喜欢我。我讨厌你。你的沉默让我难堪。当我直接交谈,你不是敷衍就是不回应。你让我觉得自己愚蠢肤浅、不值得爱。我懂——我非你青睐的那类病人。你更愿接待杰迈玛那样聪慧迷人的来访者。你不理解我。你恨我。我恨你。继续来见你真是蠢透了。"
下回见面时,马特为误发邮件道歉。他承认常写这类信件但总会删除。
我说很高兴他发了这封:"你展现了真实感受。一直保持友善很累吧?"
他笑了:"确实。"
阿比盖尔的出生是个意外。父亲对她母亲说:"你要的孩子,你自己管。"三个姐姐常复述这句话,但她早从父亲态度中感知到愤怒——他对姐姐们亲切,对她却疏离。
聪慧的阿比盖尔先后就读纽卡斯尔文法学校、剑桥古典学系,22岁获富布赖特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六年后回国任教,却在入职不久抑郁发作。精神科医生将她转介给我时,她已考虑辞职——几次治疗后甚至质疑能否脱离传统工作生存。当我问及生计,她笑着透露读博期间曾兼职性工作。(她的首任伦敦治疗师不信此言:"你觉得自己当过妓女。")
15岁起,阿比盖尔就迷恋男孩的冒险特质。"我渴望刺激,通过接近他们获得。"在芝加哥,经济拮据又不愿求助父亲的她,经同学介绍开始在名为"糖果店"的妓所工作。"客人多来自金融区,我们列队待选。我不是最性感的,但最受欢迎——因为像大学生:金发、书卷气、不施粉黛。白T恤长裤,像他们想约会的人。"
很快她有了固定客户。"我全力以赴。"男人为她倾倒,钱财累积。"第一次收支有余。"但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她辅导同事之子,协助安排另一个同事孩子的葬礼,感受到价值。
获得教职后,她未料到自己会如此怀念芝加哥的社群。投入新工作数月后,她失眠厌食。恐慌发作后开始服药并接受精神治疗。情绪稳定后,她在某次治疗中解析"解药"的希腊词源,突然说:"性工作是对父亲的解药。"被选择让她感到"特别",取悦客户让她觉得"照顾了他"、"安抚了他"、"征服了他"——这些正是她渴望从父亲那里获得的感受。"性工作治愈了我对他的执念。"她坚持道。
我说这并非治愈——他仍占据她的思绪。我们谈论他的频率远超他人。因得不到父爱,她恨他。性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对他的报复幻想。她忆起有时客户倾心时,会暗自想着:"看吧,爸爸。"接客时脑中会闪过:"我能做这个,你阻止不了。"如今她才明白,这些独白其实是对父亲说的。沉默片刻后,她承认:"我一直在脑海里与他对话。"
她深呼一口气:"我看不出这如何改变。"
"就像我们刚才做的。"我回答。
"什么意思?"
"承认问题。认真对待。"
"然后呢?"
"然后我们继续谈论。"
玛丽四岁时怀孕的母亲猝逝。六岁父亲心脏病发。她被都柏林送往斯莱戈郡与虔信天主教的外祖父母同住,就读教会学校。
19岁那年,在刚晋铎的表兄引荐下,她加入伦敦修院。51岁时,玛丽修女开始怀疑"与世隔绝"的选择。抑郁困扰下,她开始每周四次的精神分析。
谈论性对她极为困难。她坦承与另一修女有长期性关系:"我告诉她该怎么做。"修院限制交谈时间,禁止亲密友谊,因此她常忏悔"打破静默"和"拥有特殊朋友"。
治疗两年后,玛丽离开修院。在支援团体结识前神父帕特里克并相恋。婚前两月,他们因性事争执。玛丽喜爱亲密但抗拒插入式性行为,坚持留到新婚夜——又担心临阵退缩。"不是性本身,"她承认,"是害怕怀孕。"
我们追溯到她几近妄想的孕娠恐惧:"想象有个生命在你体内生长?它可能破体而出。"根源是其母孕中猝死。十一岁观看分娩纪录片时她昏厥,十三岁挚友妮娅姆车祸身亡,目睹其母在葬礼上崩溃——从此她认定生育会致死。
更年期后,玛丽产生了变化。她准备好离开修院直面恐惧。婚前我们讨论她的孕娠恐惧,随着交谈,她对亲密关系的焦虑逐渐消退。后来她形容新婚夜是"疗愈体验——让我既踏实又振奋。"
年少脆弱时,你学到了怎样的亲密关系?玛丽学到性会导致可能致命的怀孕。直到绝经后,经过两年精神分析,她才感到安全足以开始肉体关系。换言之,对怀孕的恐惧塑造了她的整个性生活。
阿比盖尔从小认定自己不值得爱,这个认知因父亲的态度不断强化。她对父爱的渴望与压抑的恨意深藏不露,以致自以为已释怀。但这些暗涌的情绪持续累积,悄然引导着她的性行为。
我们的思维方式定义了我们。多年后——当阿比盖尔已婚、育子并成为成功学者时——她在治疗尾声告诉我,意识到自己总在脑海中与父亲对话是个转折点。她开始以不同眼光看待父亲与自己:"当他在我思绪中缩小时,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空间。"
马特学到愤怒会毁灭一切。他的性生活是应对无法向所爱之人表达恨意的方式。因必须永远"友善",他不断在杰迈玛与其他伴侣间切换以避免怨恨。(出轨、自慰、嫖娼——都是向伴侣隐藏部分自我的手段。)马特将愤怒导向工作上的政敌,致使亲密关系如他所言"不真实"。
这些患者带着绝望来找我。或许唯有在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时——我们才会深入探索自我。
唯有内省才能理解性自我。这段旅程带我们在时光中来回穿梭。记忆引领发现,发现唤醒记忆。真正的自我认知来自内在——它不会被赠予,只能在无人代劳的旅程尽头觅得。
年轻时,我以为找到"对的人"就能幸福。不懂幸福原是自己负责——若我不珍视自己,他人很可能也不会。
我曾误解痛苦。以为爱带来的心碎、渴望与悲伤是需要避免的病症。未意识到痛苦恰是理解真实欲望最锋利的工具。
我们对自己撒谎——关于所爱之人、爱的原因与意义。但也能拆穿这些谎言。爱的劳作是看清自己与所爱之人的努力,是与真实世界交锋的尝试。
文中姓名与识别细节已作修改。本文节选自斯蒂芬·格罗斯所著《爱的劳作》,由Chatto & Windus出版社于9月4日出版(定价18.99英镑)。支持《卫报》,可前往guardianbookshop.com订购。可能需要支付运费。适用条款与条件。
常见问题
### **关于《"你是要我帮你成为同性恋吗?"》的常见问题**
#### **基础问题**
**1. 本书主题是什么?**
本书通过精神分析师40年的临床经验,探讨性取向、欲望与身份的议题,聚焦人们如何理解与应对自身性感受。
**2. 本书仅面向LGBTQ+读者吗?**
不是,任何对人类欲望、身份及性复杂性感兴趣的人都可阅读,无关性取向。
**3. 书名有何含义?**
源自作者真实咨询案例,反映治疗能帮助人们探索真实欲望,而非强加身份认同。
**4. 本书鼓励人们"变成同性恋"吗?**
否,它倡导自我探索与理解,而非推崇特定身份。
#### **进阶问题**
**5. 精神分析如何看待性欲望?**
视欲望为受个人历史、潜意识与社会影响的复杂现象,非固定标签可概括。
**6. 治疗能改变性取向吗?**
治疗旨在理解而非改变感受。书中批判了有害的"转化治疗"。
**7. 关于性身份,人们常面临哪些困境?**
讨论了羞耻感、困惑、社会压力与惧怕排斥等普遍问题。
**8. 书中涉及双性恋或流动性取向吗?**
是的,承认性取向可能具有流动性,未必符合僵化分类。
#### **深度问题**
**9. 童年如何影响成年性取向?**
探讨成长环境、关系模式与潜意识如何塑造欲望,但未将性取向简单归因于童年。
**10. 性取向与性偏好有何区别?**
取向关乎先天吸引,偏好则更具情境灵活性。
**11. 社会观念如何影响性心理健康?**
检视了污名化、刻板印象与压抑导致的焦虑、抑郁与自我怀疑等问题。
**12. 人会"困惑"于自己的性取向吗?**
会,书中阐明探索过程实属正常——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非此即彼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