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特玛·阿伊德米尔认为,德国对多元化的抗拒并非出于厌倦,而是一种伪装成公正的精心算计。

法特玛·阿伊德米尔认为,德国对多元化的抗拒并非出于厌倦,而是一种伪装成公正的精心算计。

在体育领域,黑人运动员常被塑造成神话般的存在——被赋予超常的速度、非凡的力量,以及近乎魔幻的遗传基因。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在公共场所奔跑的黑人却可能遭遇怀疑、恐惧或愤怒。编舞家乔安娜·蒂施考的新作《奔跑》正是将这种矛盾撕开展现给观众,该作品上周在柏林著名的HAU剧院首演。

作品通过日常行为展开叙事:四位表演者在空荡舞台上循环移动。它将后现代舞蹈中的"行人动作"——行走、站立、坐卧这些被视为中性且近乎隐形的动作——与黑色身体置于冲突之中。作品似乎在叩问:当一个被种族化的个体仅仅在我们共享的街道上移动或呼吸时,这种行为还可能保持中性吗?

观众为之震撼。我们有幸目睹这场舞蹈成为精妙的隐喻,戏谑映照出柏林文化界正在发生的变奏。关于参与度及种族性别无意识偏见的讨论,已不再占据公共话语的核心——并非因为问题已解决,而是它们被悄然边缘化,让位于空洞的中立与现状的回归。

曾有数年光景,德国文化机构似乎正经历转变。随着"黑人的命也是命"和#MeToo运动兴起,关于结构性种族主义、性别配额制及节目多样化的讨论小组遍地开花。素以进步形象为傲的柏林争相成为多元化的终极典范,也确实短暂地实现过。但如今氛围已急剧转变。

整座城市对"多元化"的热情已然消退。曾用于反种族主义和包容工作的精力与资源逐渐枯竭,紧缩政策下首批裁撤的往往是多元化项目。在今年早些时候的柏林艺术会议上,蒂施考坦言:"作为身体健全的顺性别黑人德国女性,我侥幸挤进了所谓'多元敏感开放'的短暂窗口期。这扇窗如今正在彻底关闭...这不是真正的参与,这是反民主...我的人生轨迹本不应是特例,而该成为常态。"

这扇正在关闭的机遇之窗不仅是柏林的故事,更是全球的缩影。在美国,反弹之声更响亮也更极端。特朗普执政期间,"批判性种族理论"被列为威胁,联邦机构的多元化培训遭禁。讲授系统性种族主义历史的大学和学区成为攻击目标,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多元化是危险的。

同样的论调正在跨越大西洋。在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将多元化和性别政治贴上"意识形态灌输"标签,攻击为边缘群体发声的文化机构,污名化为反德极端主义。这些观点正获得越来越多认同。

但促成文化倒退的不只是极右翼的选举胜利或极端预算削减。反弹从一开始就存在——多年来我在各种机密场合痛心地意识到,它往往来自内部。来自每日共事的同僚——那些自诩进步甚至左倾,声称仅凭作品"质量"评判,自以为对艺术家身份完全中立的人们。

政府资助的多元化项目纸上谈兵容易,实践却举步维艰。参与这些计划的工作者大多遭遇过抵制与怀疑,揭示出所谓的多元化承诺往好了说也只是流于表面。近年任职于德国文化机构的同仁都能证明,要让同事相信白人、异性恋或欧洲中心的视角在艺术上并非天然优越何其艰难。我们仿佛忽略了背景与知识结构在艺术价值评判中的作用。要拓宽视野,必须首先认清文化空间缺失哪些群体与主题,继而通过定向邀请、公开征集和资金支持积极弥补。

然而艺术界的有限资源常引发恶性竞争,最终退化为对固有特权的维护。关注边缘群体的倡议被轻蔑地斥为"觉醒主义"。有色人种艺术家不得不为自身成就辩护——这些成就常被归因于配额制,而非才华与汗水。这类角力通常发生在秘密委员会的闭门讨论中,可一旦多元化争论公开化,立即会被政治右翼利用。

以2023年柏林世界文化之家将国际文学奖授予塞内加尔作家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事件为例。两位评委事后公开批评评选流程,声称身份与种族因素遮蔽了文学价值。他们未敢直言萨尔不配获奖——鉴于其小说《人类最隐秘的记忆》获得全球赞誉,这种言论本就荒谬——反而指控白人评委被禁声,白人候选人遭歧视。以去殖民立场著称的世界文化之家坚决驳斥这些指控。但该声明仍被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利用,在议会引述质疑文化之家"亲移民"项目的公共资金及其馆长任职资格。

这不仅关乎政治威胁,更是文化危机。当机构抢先放弃多元化努力,当资助方回避"争议性"题材,当艺术家被告知作品"过于特定",我们失去的远不只是代表性,更是真相与复杂性。艺术本应自由映照现实世界,而非权贵臆想的图景。

反多元化的逆流并非单纯疲态,而是精心设计的策略。如同所有反动运动,它伪装成向"中立"的回归。但这种中立从来都是神话——正如蒂施考《奔跑》等作品强烈暗示的那般,有时无需言明我们已心领神会。而这正是艺术的非凡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基于法特玛·艾德米尔关于德国抵制多元化现象的论点整理的问答集



初级问题



1 法特玛·艾德米尔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她指出德国对多元化的抗拒并非源于简单的疲乏或无力应对,而是一种常被包装成中立公正的刻意策略。



2 文中"伪装成中立"具体指什么?

指将抵制行为粉饰成公平、客观或色盲正义。例如声称"我不看肤色"看似中立,实则忽视了有色人种的真实经历与制度性劣势。



3 能否举例说明这种精心算计的做法?

典型案例如招聘环节:企业坚称只聘用最合格者而不问背景。这听似公平,但若其对"合格"的判定标准仅基于传统德国教育与人脉网络,实则系统性地排除了多元背景的人才。



4 打着公平旗号为何仍成问题?

因为此类公平往往维护现状,无视既存不平等。它假设所有人起点相同——这显然不符合事实。真正的公平需要主动识别并纠正这些失衡。



进阶实践问题



5 这种算计性抵制与公然种族主义有何区别?

公然种族主义通常直白外显且带有故意性,而这种算计性抵制更隐晦且具结构性。它运用中立与秩序的话术达成类似排斥效果,却不显露明显偏见。



6 德国哪些领域最易观察到这种现象?

常见于:

教育系统——对课程去殖民化及正视德国殖民历史持抵触态度

职场——领导层缺乏多样性,常以"缺乏合格候选人"为由搪塞

官僚体系与公民身份——复杂僵化的制度对不谙世袭规则者构成不成比例的障碍

媒体与文化——倾向由主流群体讲述少数族裔故事,而非让少数族裔自主发声



7 这种做法对多元社会的实际后果是什么?

导致少数群体遭遇职业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