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由瓦砾、尘土和坟墓构成的荒芜景象——这就是从高空俯瞰的加沙。

一片由瓦砾、尘土和坟墓构成的荒芜景象——这就是从高空俯瞰的加沙。

从空中俯瞰,加沙宛如一座被发掘的远古文明废墟——混凝土碎块与残垣断壁杂乱堆积,弹坑与瓦砾遍布的社区间延伸着断头路,整片土地如同失落之城的遗迹。

但这场毁灭并非天灾或岁月侵蚀所致。不到两年前,加沙仍是充满生机的繁华之地:市集熙攘,街巷童声喧闹。如今的加沙既非毁于火山爆发,也非湮灭于历史长河,而是以色列军事行动造就的末世图景。

周二,《卫报》获准随约旦军方运输机进入加沙空投物资。在国际社会对饥荒与医疗短缺的强烈谴责下,以色列近日恢复了协调空投行动。这场飞行让我们目睹了三吨救援物资投向饥荒肆虐的狭长地带——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也得以罕见地航拍这片自去年10月7日以军发动攻势后便与国际媒体隔绝的土地。现代战争史上鲜有将记者完全拒之门外的先例,加沙冲突因此成为极少数媒体无法进入前线的战争之一。

即便在600米高空,满目疮痍仍清晰可辨:下方可见多场最致命空袭的地标遗址。这些由巴勒斯坦记者冒死记录的轰炸现场,如今已成为230多名殉职同行的临时埋骨之所。

起飞约90分钟后,飞机掠过加沙城北部——如今这里只剩瓦砾与尘埃。建筑群被夷为平地,道路布满弹坑,整片社区消失无踪。在这个高度几乎看不见人影,唯有通过长焦镜头才能发现废墟间零星伫立的身影,成为这片不毛之地仅存的生命迹象。

当飞机接近努赛赖特难民营时,尾舱门开启,绑着降落伞的物资托盘滑向大地。约旦军方称这是其第140次独立空投任务,另有293次多国联合行动,累计投放325吨物资。但这些努力远远不够:空投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数据显示战争前21个月的空投物资仅相当于四天陆运补给量。

空投本身也暗藏杀机:去年至少有12人因打捞落海物资溺亡,另有5人被坠落的托盘砸死。

飞机南行至代尔拜莱赫上空时,巴拉克区的景象掠过舷窗。11岁的雅馨·哈马德——加沙最年轻的网红——5月22日在此殒命。当时她正在难民营里照料亲手培育的小片绿植,以军空袭瞬间摧毁了她的家。数公里外的汗尤尼斯北部郊区,儿科医生阿拉·纳贾尔的住宅废墟下埋着她的丈夫与九个孩子。这位坚守岗位的医生5月某日下班时,只见到被炸成平地的家园。

从高空俯瞰,加沙的狭小令人心惊——这片不足大伦敦四分之一面积的土地,竟承载着全球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卫生部门统计已有超6万人丧生,仍有数千具遗体掩埋在废墟中。

在我们下方几百米处,记者马拉克·坦特什正在炮火中撰稿。由于封锁政策,多数同事从未与她谋面。在多次流离失所中,她失去了亲人、朋友和家园,此刻连基本生存物资都难以获取。当飞机掠过时收到她发来的信息,令人毛骨悚然。

返航约旦途中,士兵指向雾气朦胧的南方:"那是拉法。"这座曾经的最后避难所现已沦为废墟。自5月美以支持的加沙人道基金会接管援助以来,数百人在争抢食物中丧生。向东数公里的弹坑区,3月23日以军空袭曾摧毁一支急救车队,15名医护与救援人员被集体安葬。

降落在约旦阿卜杜拉二世空军基地后,机上记者们萦绕着同一个问题:我们何时能再见加沙?

当整片土地已化为坟场与废墟——还有什么可被摧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