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站在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优素福扎伊首次尝试水烟筒的棚屋里。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实故事。"我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我们望着这座破败建筑时,马拉拉伤感地说,"那晚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座棚屋隐于玛格丽特夫人学院后方,远离牛津各学院的喧嚣。若非知情者指引很难发现。马拉拉带我穿过庭院步入幽静花园,室内积尘的品脱杯、蛛网纵横的角落与残缺的棋盘游戏映入眼帘。
我们在这个夏日午后相见,正值其回忆录《寻路之心》出版前夕——这部作品继2013年畅销书《我是马拉拉》后问世。身着蓝衬衫、牛仔裤与头巾的马拉拉,由两名保镖在远处随行。暑假中的学院格外宁静,我们走过草坪时,零星学生并未对她投以关注。
这并非我们首次访谈。上次对话曾使她在祖国巴基斯坦陷入连日负面新闻。此刻站在水烟棚旁,我担忧这次访谈或将再起波澜。
2021年我曾为23岁的马拉拉撰写英国版《Vogue》封面报道。这位17岁因倡导女童教育成为最年轻诺贝尔奖得主的女性,当时刚大学毕业,正开启成年生活。
马拉拉11岁便开始投身社会运动。其父齐亚丁是教育活动家,受他影响,当塔利班关闭她居住的斯瓦特河谷女子学校时,她为BBC乌尔都语频道撰写博客记录生活。15岁那年,塔利班枪手在校车上击中她的头部。她被送往英国治疗并奇迹般康复,随家人定居伯明翰完成中学学业,同时继续推动全球女童教育事业。
2021年4月重逢时,她刚以二等一级荣誉从牛津大学政经哲专业毕业,并与Apple TV+签署了影视开发协议(该合作现已终止)。我们在伦敦酒店交谈后,于疫情封锁期间同游圣詹姆斯公园。当我问及感情状况时,她明显措手不及:"遇到过优秀的人,希望未来能遇见伴侣,"她支吾道,窘迫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她谈及婚姻观:"始终不明白人们为何必须结婚。若想与某人共度此生,为何需要签署婚书?保持伴侣关系不行吗?"这些言论看似无害,我更担心她提及泡酒吧可能引发的争议——鉴于其穆斯林身份,我特地在文中注明她并不饮酒。
文章发表后,马拉拉曾转发致谢。但次日查看推特时,#马拉拉之耻的话题已在巴基斯坦引爆。她的言论被曲解为反对伊斯兰婚姻传统,暗示支持婚前性行为。
连续数日她占据巴国新闻头条。网络舆论指责她受西方蛊惑背弃信仰。知名教士在推特 tagging 其父要求解释"非伊斯兰"言论(其父作出了回应)。西北地区省议会甚至就此展开讨论。马拉拉始终沉静以对,直至2021年11月,她突然宣布与巴基斯坦板球经理阿瑟·马利克结婚,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错愕。
【图片说明:马拉拉身着斯特拉·麦卡特尼衬衫、肯特与柯文半裙,搭配古驰头巾与鞋履】
"马拉拉,怎么回事?!"当她独自走进空会议室拥抱我时,我忍不住问道。她羞涩一笑:"当初你问及感情时,我以为你知情。不停告诉自己:不,我只是不想结婚。"在《寻路之心》中,她透露当时已与马利克相恋。换言之,当时的过激反应是为误导我。
但她对婚姻的疑虑真实存在。在巴基斯坦成长时,视婚姻为"失去机遇的未来,丈夫掌控的人生。"
【图片说明:上月马拉拉与丈夫阿瑟·马利克合影】
风波过后其父母尤其母亲极为沮丧。"她对我大发雷霆,"马拉拉回忆。亲友不断转发报道,村里伊玛目致电斥责其父母。"父母施压要求发表声明澄清婚姻观,这很荒谬。"此时马利克展现理解,虽遭公开否认却未生怨怼,反帮助缓和与她父母的关系。随后数月,马拉拉重新审视婚姻,询问马利克对女性与平等的看法后深感满意。"作为女性权益倡导者,我意识到正被狭隘婚姻观束缚。"
她也面临移民子女常见的文化期待压力。与马利克外出时,母亲总会提醒"保持十英尺距离"。阅读《寻路之心》可知,若非父母影响她未必早婚。她点头承认:"感觉像妥协。"拒婚不仅引发家庭矛盾,更将掀起更大风波。"我准备好与父母抗争了吗?准备就非传统同居发起辩论了吗?"她意识到按习俗必须正式成婚。
坚持立场会重伤父母,加之热恋悸动——"他如此迷人聪慧,令我时刻思念",最终她在2021年11月9日于伯明翰父母家中举行了伊斯兰婚礼。
婚后生活"并无太大变化"。夫妇居伦敦河畔公寓,分担家务却都不下厨(母亲戏称其冰箱"唯此不见蔬菜")。距上次见面虽仅四年,马拉拉变化显著。昔日的她更显青涩,谈及感情时窘迫不安;如今沉稳从容。经历面部神经修复手术后,容貌亦显微妙改变。
大学期间她初尝独立成人生活的甘美。2021年她曾描述学院舞会、社团活动与 Deadline 论文的疯狂。如今更坦诚直面大学生活的真实面貌。"原以为无所畏惧,后来却因琐事恐慌,这击垮了我。"在回忆录中,她书写了国际差旅压力、维护马拉拉基金(支持全球女童教育项目)重要关系、平衡有偿演讲的重担。她不仅是父母兄弟的主要经济来源,还资助巴基斯坦的延伸家族乃至世交。曾同时承担两位在美加留学世交的大学费用。
被问及是否怨恨这些责任时,她承认"难以应对","厌恶这种被迫计算来年开支,为维持生计接活动的体验"。学业因此受影响,大一获二等二成绩不得不求助导师——对这位全球知名教育活动家堪称谦卑经历。"自觉像个骗子,"她苦笑,"深感羞愧。"甚至请导师致信父母说明禁其学期内工作,因学位濒临失败。为何不亲自告知?"多次向家人诉说压力,但难以让他们理解。"
书中提及伯明翰家中"父亲将宅邸视若艺术博物馆,而我如馆藏珍品",常被唤至楼下会见渴望亲睹诺贝尔奖得主的访客。"父亲慷慨善解,总能洞悉他人期待...他心知人们想见我。"被问父亲是否过度推动时,她笑答:"他确实物理推过我。"在家族聚会或见支持者时,齐亚uddin常轻推她向前。"就像推搡幼童打招呼那般。孩子尚小时无可厚非。"尽管偶有抱怨,她始终深爱敬重这位无意间将她推至世界舞台的父亲。"父亲永远支持我,总能完全理解我的想法,是从不反驳的酷爸爸。"
但我猜想,即便世间最开明的父亲,对即将公开披露的内容——其新书很可能重现首部回忆录近两百万册的销量——也难免忧虑。
还有水烟事件。那晚她试图走回房间却中途昏厥,由友人背返。彻夜无眠,塔利班行刺场景在脑海循环重演:枪械、喷溅的鲜血、被抬过人群送上救护车的躯体。她原以为已遗忘中枪经历,但水烟...解锁了深埋的创伤记忆与塔利班暴力笼罩的童年。"从未如此真切地触碰那场袭击,"她告诉我,"仿佛重历全程,甚至一度以为身临来世。"自觉将死或已逝。"如今谈来可笑,"她勉强微笑。
听她诉说,我对其童年遭遇深感悲悯。"塔利班掌控山谷时我约九、十岁,他们炸毁学校,屠杀百姓,倒悬尸首。"此事后她患上焦虑症,"感到麻木...镜中不识自己",大学生活的欢愉褪色。向父母含糊提及此事时,"他们不以为意",难以传达对心理的深层冲击。"无法让他们明白我已不复从前。"
友人渐觉异常(伦敦助理玛丽亚事发后立即驱车相伴)。马拉拉谎称无恙。"我是中枪的女孩...理当勇敢。"但终难维持表象,"常冷汗涔涔,浑身颤抖,听见心跳如擂,继而出现惊恐发作。"接受治疗后,她意识到童年创伤、谋杀未遂与考试压力正摧残心理健康。书中列举当时症状:心悸、呼吸困难、失眠、脑雾、持续恐惧失去至亲。"常人不会罗列此类清单,我确实出了问题。"
"我挺过袭击,谈笑自若,以为无所畏惧。后来却败给微小恐惧。但这段历程让我领悟勇敢真谛——不仅要对抗外患,更要战胜心魔。"
年少成名是否带来影响?"是的,"她坚定颔首。描述幼年获奖时与数十年如一日的老牌活动家同台的感受,自觉必须"毕生倡导女童教育"方能配得殊荣。无论游说多少政要、支持多少项目——谈及故乡女校时她容光焕发——总觉不足,"始终自问能否做得更多"。青春理想主义逐渐消褪。"批评并非针对个人,更多关乎挑战西方视角与宏观政治叙事,虽我身处这些讨论。"但压力显而易见,"确实令我伤感,发帖前总要反复审读,不断思忖可能引发的负面反应。渴望更自由的表达。"
结束政治话题后,她舒气展臂,如释重负。转而谈及家庭与马利克时神采飞扬,笑声频传。提及与丈夫新创的女性体育投资基金"Recess"时尤显热忱。与我想象不同,这并非非营利机构,而是旨在提升女性体育参与度的商业项目。马利克引领她体验运动乐趣。作为板球爱好者,她最初被其板球管理背景吸引(马利克笑澄清非职业球员)。"他坚持'我是管理人员,非球员!'"她翻白眼笑道,"婚前提都没提。"通过Recess,她希望拓展女性体育机遇,确保从赛场到领导层的全面代表权。
临别时间其父母是否阅过书稿。她称已概要告知,但二老尚未阅读。"我说出版后随处可购,畅读无妨——但不准修改。"我认出这种移民子女常见策略:先斩后奏。但仍感惊讶,深知作为全球偶像,其个人披露必在故乡引发争议。
她已做好准备,"我准备好了,不会辩解或发表声明。若有疑问,请阅书自判。"
离去时我意识到,这条道路从未由她选择——童年遇刺、撤离英国、荣获诺奖。无论是遵从父母婚姻文化期待、资助家族还是倡导女童教育,她始终优先他人。"正在学习拒绝与直抒己见,我总过度思虑他人感受。"若青少年时期是为他人而活,近而立之年她正选择自身幸福。这是她应得的。《寻路之心》由韦登菲尔德&尼科尔森出版社于10月21日出版,定价25英镑。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声明中"对世界领导人而言,我不过是合影道具"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问题
1.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是谁?
马拉拉是巴基斯坦女童教育活动家,少女时期因坚持上学遭塔利班枪击。幸存后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2. "合影道具"所指为何?
她指出某些领导人借与她合影塑造关怀形象,却未落实支持女童教育等事业的实际行动或政策变革。
3. 马拉拉是否真有吸毒问题?
绝无此事。相关表述恐系误引或与其他事件混淆。马拉拉的故事关乎因抗争遇袭,与药物滥用无关。
4. 她的失望情绪针对什么?
她对世界领袖与权威机构感到失望,原本期待他们认真对待其倡议并推动实质改变,却发现对方常利用其经历进行宣传,缺乏真正承诺。
5. 马拉拉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确保全球每位女童都能获得12年免费、安全、优质的教育。
进阶问题
6. 濒死经历如何影响她的领导力认知?
幸存赋予她强大发声平台,也让她目睹缺乏实际行动时公众同情易逝。这使她领悟真正领导力需要超越言语与合影的担当与持续努力。
7. 能否举例说明领导人将其作为合影道具?
虽未具体点名,但可见她与多国总统、首相、CEO在联合国或白宫等高端场合的合影。其声明暗示部分领导人将会面视为公关良机而非战略磋商。
8. 象征性支持与实质行动在 activism 中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