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齐柏林飞艇公路之旅让我获得了学分":卡梅伦·克鲁回忆改变命运的那次采访。

"我的齐柏林飞艇公路之旅让我获得了学分":卡梅伦·克鲁回忆改变命运的那次采访。

齐柏林飞艇乐队始终笼罩着一股禁忌气息。他们比其他乐队更阴暗神秘,几乎从不接受采访——可以说完全没有。他们 famously 厌恶《滚石》杂志,传言吉米·佩奇与杂志联合创始人简·温纳曾因伦敦某位女子起过争执。当年该刊对他们首张专辑恶评如潮。然而我仍成功为《洛杉矶时报》采访到他们,这标志着乐队首次进入主流视野。两年后,当他们准备发行《Physical Graffiti》时,宣传负责人丹尼·戈德伯格邀请我随行巡演。

让齐柏林登上《滚石》封面的关键始终在于吉米·佩奇。我的计划是先采访其他成员,若佩奇依然拒绝,就让罗伯特·普兰特单独登封。我料想单人封面的提议可能迫使佩奇同意集体照——当然他也可能直接取消整个企划,后者可能性同样不小。

回到旧金山后,《滚石》编辑本·方-托雷斯认可这个方案,每日来电询问进展。我早已超出向父母承诺的离家时间,还翘掉了圣地亚哥城市学院的大部分课程。所幸我说服新闻学老师将这次随行采访计入学分。

每场演出后,乐队总会先回到芝加哥大使酒店再外出活动。为躲避乐迷,那位行事不羁的巡演经理理查德·科尔常带他们去转角处的同志酒吧——这个传统贯穿了大半巡演。在街头搜寻的乐迷绝不会想到,吉米·佩奇与罗伯特·普兰特正在舞池里随着格洛丽亚·盖纳或Average White Band的旋律纵情起舞。我常溜进洗手间速记笔记,隔间时常传来可卡因吸食声或云雨之音。

与普兰特的访谈按计划进行。他是真正的音乐鉴赏家,品味不逊任何乐评人或DJ。既能深入剖析多年前的杰斐逊飞机乐队唱片,又能向你推荐令人过耳难忘的冷门世界音乐。我们关于乐队的对话坦诚而幽默,关闭录音机时我已成竹在胸。

巡演持续推进,随着乐队对新作愈发驾轻就熟,每场演出都超越前场。观众对《Ten Years Gone》《克什米尔》这些未来经典瞬间共鸣。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佩奇礼貌却疏离;至格林斯博罗,他开始对我不理不睬;不久后他直接视我如无物。他清楚其他成员都已为《滚石》专题接受采访。时间所剩无几——父母对我 prolonged 不归困惑不解,而我上路已逾十日。

飞越堪萨斯上空时,在他们名为“星舰”的私人飞机上,我决定直面佩奇。“我凭什么要接受?”他立即反诘。作为乐队创始人与音乐形象的守护者,神秘感和尊严于他不仅是概念,更是一切。“当年我需要这本杂志时,他们给了恶评,”他复述着当年评论的刻薄字句,“现在他们需要我,而我不需要。”“我根本不需要他们。凭什么要为简·温纳破例?绝无可能。”

“我不是简·温纳,”我继续周旋,“我信仰这支乐队。请让我为乐迷讲述完整故事。”我越是解释方案,在他眼中就越像叛徒。但他始终听着,我便继续说下去。当他冲泡麦片时,我跟着他在桌边落座继续游说。

“这是你直接与乐迷对话的机会,我保证杂志不会删改一字。”我愚蠢地补充:“至于差评——若按《滚石》推荐买唱片,我早该拥有熟人里最糟糕的收藏。”

这句话让佩奇笑出声来,带着锐利又赏识的意味。

“既然乔·沃尔什信任你,”他提及老鹰乐队那位吉他手兼主唱,“我也该信任。”我几乎怀疑自己听错。“采访在纽约进行,”他转身时眼中闪过狡黠光芒,我难以分辨这究竟是难以置信的胜利,还是即将成为精心玩笑的标的。

采访定于当晚稍晚。我手持录音机乘电梯至佩奇房间。他身着舞台装束开门:松垮黑缎长裤配同色牛仔衬衫。引领我走进如费里尼电影场景的三房套间时,他像個不修边幅的男校生。主厅中央立着电影放映机。“肯尼斯·安格要来放他的片子,”他说,“但我们先开始吧。”

佩奇敞开心扉谈及从未透露的童年细节,以及对普兰特、巡演、乐队与自我的思考。他建议先播放我带的琼尼·米切尔采访磁带——这位他挚爱的民谣女歌手与多伦多记者马尔卡·马罗姆的精彩对谈。

肯尼斯·安格的到来打断了我们。他带着《露西弗崛起》最新剪辑版请佩奇配乐,这将是他首次观看配入自己音乐的成片。我坐在这位《好莱坞巴比伦》作者身旁,看着影片投射在酒店墙壁上,恍觉自己与天主教学校的圣餐仪式已隔天涯。

安格离开后,我们继续听米切尔的磁带。直至凌晨两点才正式开始采访。佩奇对杂志与温纳的敌意已烟消云散。他倾吐更多童年往事,分享对普兰特、巡演、乐队与自我的洞见。坦言从未想过活过三十岁,而今逾期两载,却在纽约城独享孤寂与沉思。他考虑翌日飞回洛杉矶夜会思念的姑娘,并以诗意的告别收尾:“我只是在寻找……”“一只折翼天使。”激烈对话结束后,他借走那盘米切尔磁带,再未归还。

文章火速刊发,当期《滚石》创下销量纪录。数周后,方-托雷斯寄来包裹,装满全球齐柏林乐迷写给杂志的信件。字里行间漫溢着幻想、疑问、故事与感激。《滚石》终究押注齐柏林飞艇,虽为迟来,回应却是汹涌如潮的挚爱。

卡梅伦·克罗所著《The Uncool》将于10月28日由4th Estate出版。支持《卫报》可至guardianbookshop.com订购,运费另计。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以自然对话形式呈现关于卡梅伦·克罗传奇性齐柏林飞艇巡演经历的常见问题



基础篇



齐柏林飞艇巡演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讲述少年记者卡梅伦·克罗在1975年随摇滚乐队齐柏林飞艇巡演,为《滚石》杂志撰写封面故事的经历



卡梅伦·克罗是谁?

著名电影人兼作家,代表作《几近成名》《甜心先生》。1970年代他曾是少年摇滚记者



这次巡演如何换算成学分?

当时克罗仍在高中就读,他说服老师将《滚石》的专业写作任务计为独立研究学分,从而提前毕业



他为哪家杂志撰稿?

为《滚石》杂志撰写封面故事



进阶篇



这次采访为何被视为事业突破?

少年时期就能为世界顶级摇滚乐队撰写封面故事,为他赢得极高信誉,为日后新闻界及好莱坞生涯开启大门



他的采访方式有何特别之处?

与多数记者不同,克罗通过全程随行沉浸于乐队世界,获得了独特的幕后视角,最终呈现出比标准问答更私密深入的故事



此事与电影《几近成名》有关联吗?

密切相关。这部由克罗编导的半自传电影,主角威廉·米勒正是以他少年时期随乐队巡演的经历为原型



巡演中面临哪些挑战?

需要在混乱的摇滚生活方式中保持专业,赢得这支以戒备心著称的乐队的信任,同时在记者与乐迷身份间取得平衡



乐队成员对最终文章满意吗?

据传他们总体满意。吉他手吉米·佩奇认为这是关于乐队最出色的报道之一,因其捕捉到了现场体验而不仅是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