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解压剧是《镀金时代》,朱利安·费罗斯这部华丽到极致的剧作描绘了身着裙撑的曼哈顿富豪群像。其中一段关于钢铁大亨虐待工人的支线剧情——工人们为争取"888"制度(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休闲)而罢工,但这条故事线很快被草草收场,我猜是因为缺少裙摆窸窣的场面。
即便在1880年代,"888"也非新鲜概念。这个口号早在1817年就由空想社会主义改革家罗伯特·欧文提出,尽管他自己在新拉纳克的工厂仍实行每日10.5小时工作制。而更早的突破可追溯至16世纪——西班牙法律曾规定新大陆建筑工人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
不知欧文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若听闻"996"会作何感想?这种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的模式意味着每周72小时的残酷工时。这个源自中国科技圈的术语,曾被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称作"福报"。中国劳动者们却以网络抗议和胜诉劳动仲裁表达了不同立场。
如今996正卷土重来——如果它曾真正离开过的话。《金融时报》2022年报道英国TikTok员工因12小时工作制产生不满;《纽约时报》指出硅谷正将"996"视为晋升捷径;《连线》杂志发现招聘广告公然要求荒谬工时,并警告除非对此感到"兴奋"否则勿试;旧金山媒体宣称"奋斗核心理念回归且变本加厉"。某位创始人总结其理念为:"戒酒拒毒、践行996、健身跑步、早婚早育、监控睡眠、牛排鸡蛋"。另一位则在X平台宣称:"我们周末例行办公,深夜灵感迸发"。听来多么诱人!
我实在不解。本以为我们已告别奋斗迷思:四天工作制试点企业多数选择延续该模式;国际经验表明工作生活平衡未必损害生产效率,反而造就更幸福的群体。荷兰周均工时32.1小时,经合组织认证其"经济表现超越同类国家",最新《世界幸福报告》中高居第五,而美国仅列第4位。
我也持续关注到"工作虚无主义"的兴起,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德勤2024年度调查显示,Z世代和千禧一代将工作平衡视为择业首要标准;任仕达2025年针对35国2.6万人的调查首次发现,工作生活平衡超越薪酬成为首要职业动力。
这股打着火焰表情符号标签的新型地狱模式究竟为何?我有两种推测:或是奋斗哲学的垂死挣扎,亦或最新研究揭示的真相——过度工作损伤大脑。研究表明过劳者"大脑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区域出现显著变化",观察硅谷某些风云人物,此言不虚。唯有如研究所述"认知与情感相关脑区发生结构性改变"之人,才会认为这种文化健康有益。
科技精英热衷新奇概念,或许我们可以用更大胆的方案说服他们超长工时早已过时。但什么方案呢?我个人的工作公式是等分的刷屏、发呆以及......(将动物照料与热饮结合的概念过于复杂难以流行)。我本想提议零工作生活,但这需要昼夜不停地瓦解资本主义。与我交流过的大多数人实际向往每周三天工作制,这已接近凯恩斯每周15小时工作的理想愿景。不过恐怕这不够时髦难以形成风潮。或许每十二次茶歇配一场线上会议?或一天坐班六天宣泄(不妨将"对虚空呐喊"重塑为居家办公新趋势)?再或工作一小时、存在主义思考一小时而后隐居林间?相信只要冠以炫酷名称,再辅以长生不老的传闻,任何构想都可能成为硅谷新宠。
本文作者埃玛·贝丁顿为《卫报》专栏作家。若您对文中议题有任何见解,欢迎点击链接通过邮件投稿(300词以内),您的来信将有机会刊登于读者来信栏目。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以自然对话形式呈现关于996工作文化及替代方案的常见问答
基础概念类
1 什么是996工作制?
指早9点至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制度,在中国部分科技公司中较为常见
2 888作息指什么?
将每日划分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由支配的平衡模式,是对人性化工时的呼吁
3 000作息可能实现吗?
这是充满挑衅意味的理想化概念,设想在全面自动化且劳动不再定义人类价值的社会中实现零工时,目前更偏向思想实验
4 作者埃玛·贝丁顿为何关注此议题?
作为《卫报》专栏作家,她通过评论文章批判996文化,并以各类作息模式为例倡导工作生活平衡
问题影响类
5 为何996被视为不人性?
会导致严重倦怠、慢性压力及健康问题,剥夺家庭生活与个人爱好时间,将劳动者视为机器
6 996对员工的实际影响?
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久坐导致的生理疾病,人际关系受损及生活完全失衡
7 企业真能从996获益吗?
短期或可提升工时,长期将引发高流失率、创造力枯竭、过劳失误及劝退人才的企业污名
对比替代类
8 888相比996优势何在?
可持续性——承认员工需要充电与非工作生活,这反而能提升8小时工作效率并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