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其汽车产业的认知似乎有些落伍。当巴伐利亚州长马库斯·索德尔将汽车称为"德国的命运与经济心脏",并警告"没有汽车产业,崩溃将至"时,他指的显然是那些依赖化石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这种对20世纪重污染工业的怀旧式忠诚,正与气候危机的严峻现实激烈碰撞。
本月初,欧洲汽车企业高管们在布鲁塞尔贝莱蒙大厦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面。德国制造商提出两大诉求:取消欧盟计划在2035年实施的新燃油车禁售令,以及放宽2035年前的电动车年度销售配额。
会议结果尚未明朗。有报道称欧盟可能允许2035年后继续销售混合动力车。最终决定将于12月前公布,禁售令很可能会放宽。欧盟发言人表示将"审慎评估所有意见",包括允许部分插电混动车型继续销售的"优化方案"。
汽车行业对2035年禁令的抵制,只是欧盟环保政策遭遇全面抵抗的冰山一角。在工业和农业压力下,欧盟已撤回农药减量法案、推迟反森林砍伐法规,并取消高风险行业的环境报告义务。
欧盟绝不应向德国汽车业妥协。政策倒退不仅会损害气候目标和环境,更将殃及所有相关方——包括制造商自身。德国汽车业虽贡献约5%的GDP,但已在全球竞争中显露疲态,电动化转型落后近十年。推迟零排放转型只会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布鲁塞尔会议前,车企开展了密集游说。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发表公开信,声称实现2030和2035年碳排放目标"根本不现实",要求彻底废除这些目标。
问题的核心在于德国车企行动迟缓,而特斯拉和中国车企凭借国家补贴优势,已建立起德国尚不具备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声誉。
部分德国媒体通过访谈和评论文章声援汽车业,但这种迁就长远来看对行业和国家均无益处。
德国汽车业直接雇佣约77万人(不含供应商)。游说团体的主要论点是严格法规会导致失业。但事实上,去年该行业裁员5万人,居各行业之首。继续生产燃油车既不能阻止未来裁员,也无法显著延缓这一进程——原因很明确:车企是利润导向的私营企业,而非公共服务机构。控制大众和宝马的皮耶希、保时捷、克拉特和匡特家族,均是德国最富有的群体。
绿色和平组织在柏林的抗议活动凸显了德国寻求欧盟禁售令豁免的特殊立场。(配图说明:欧盟计划2035年禁售新燃油车/摄影师:Maja Hitij/Getty Images)
汽车产业在德国经济与国民认同中占据特殊地位,这赋予其超常的话语权。就在布鲁塞尔会议前几天,基民盟主席梅尔茨现身慕尼黑国际车展,用行业术语向企业高管保证:"我们不应局限于单一解决方案,而要开展最佳创意与技术的竞争。"但这种论调实则阻碍了德国汽车业必要的转型升级。
冯德莱恩在会见车企前两日的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未来属于电动车。"这并非空洞口号——2025年8月德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同比激增46%。行业内部也存在分歧:梅尔茨演讲当天,150家电动车企联名致信欧盟主席,呼吁"坚守2035禁售令";奥迪CEO杜思曼称重启淘汰燃油车辩论"适得其反"。
汽车巨头往往能如愿以偿。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放宽新车队零排放车辆比例规定,给予车企两年宽限期。此举使多数车企免于重罚——唯独梅赛德斯-奔驰可能成为唯一超标企业,而其掌门人正是强烈反对排放目标的康林松。
2015年大众等企业的柴油门丑闻揭露了行业不择手段的本质。即便欺骗政府、玷污"德国制造"声誉,他们也未受重惩。事实上,车企每年仍能获得数百万欧元研发补贴,仅宝马就在2024年从德国和欧盟获得至少3600万欧元自动驾驶项目资助。
坚持2035年计划、转向清洁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整体环保进程停滞的当下。经济不确定时期,公民与企业都需要稳定预期,这只能通过加速现代化转型来实现,而非废除法规开倒车。
本文作者塔尼娅·罗特格是驻柏林记者。
本文于2025年9月29日修订,删除了末段可能引起误解的"清洁燃料"表述。
常见问题解答
基于塔尼娅·罗特格观点整理的"德国认同不应由汽车定义,欧盟需制约汽车业"相关问答:
初级问题
1. 本文核心观点是什么?
主张德国不应过度依赖汽车产业维系国家荣耀与经济命脉,呼吁欧盟顶住压力制定更强有力的法规,推动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2. 为何说德国认同不应由汽车定义?
作者认为德国除汽车工业外,还拥有丰富文化、历史与价值观。过度强调汽车认同将阻碍国家迎接必要的环保与技术变革。
3. "欧盟需制约汽车业"含义为何?
指欧盟决策机构应勇于对汽车制造商执行严格环保法规,而非屈服于行业游说压力。
4. 汽车业为何被视为强大势力?
该行业是德国就业与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对政界拥有显著影响力,能通过游说延缓或削弱可能损害传统商业模式的环保法规。
中级问题
5. 汽车业当前影响力的具体问题何在?
包括延缓电动化转型、抵制气候目标,可能导致德国在绿色技术领域落后,最终损害长期经济竞争力。
6. 欧盟可能实施哪些法规?
例如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严格碳排放限值,以及加大对公共交通和电动车基础设施投入,改变偏袒汽车产业的政策导向。
7. 降低汽车产业关注度对德国有何益处?
有助于德国引领绿色技术革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实现气候目标,同时培育多元化产业,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经济体系。
8. 这是否会危及德国就业?
传统制造业岗位确实面临风险,但抗拒变革将带来更大的长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