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英文内容的中文翻译:
晚上6点20分,莱昂纳尔·里奇张开双臂缓步走进酒店会议室,用流畅的南方拖腔说道:"各位早上好。"这位76岁的歌者并非在说笑——他正在布达佩斯巡演,过着摇滚歌手式的作息,或者说遵循着传奇灵魂乐歌者的时间表。这位从业六十年、唱片销量超亿张的唱作人刚刚睡醒:"那张床一直在对我说'留下来吧莱昂纳尔,你看上去帅呆了'。"
他向我介绍女友丽莎·帕里吉——一位三十五六岁的瑞士企业家,容貌出众、态度友善,年轻得足以当他的女儿,甚至勉强能当孙女。但平心而论,里奇状态极佳:年轻时以突出的下巴和浓密胡须为标志,如今简练俊朗,身材出奇高大,仪态近乎军人风范。帕里吉留下我们独处交谈。
以热情著称的里奇不仅会邀请你参加派对,更让你感觉这是为你专设的盛宴。得知我来自曼彻斯特后,他即刻分享往事:"曼城人总会提前三天筹备演唱会。首日去酒馆,次日再去,第三天才说'现在该去看演唱会了'。有次我甚至觉得他们没认出台上是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派对中。他们会接管演出,高唱足球口号,间隙时又合唱《三倍淑女》。我当时心想:等等,我现在没唱这首啊。天哪,这样的趣事太多了。"
我深知此言不虚——刚读完他回忆录,满纸皆是传奇。他曾与马文·盖伊、史蒂夫·汪达、昆西·琼斯、迈克尔·杰克逊等巨星合作,既收获过萨米·戴维斯改变事业的建议,也曾陪纳尔逊·曼德拉在洛杉矶选购服装。
但家庭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深南部黑人大学校园长大的经历,对1940年代出生的有色人种实属特殊。他表示媒体常忽略这点,因其不符合对他的叙事期待。这是个迷人故事:无论是作为参与者、旁观者还是通过女友关联,里奇总出现在音乐史与民权运动的关键时刻。虽然以乐观著称,他也经历过人生低谷。
故事始于距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仅38英里的校园小镇塔斯基吉——常被视为民权运动发源地。里奇解释道,这个中产黑人社区以教育和政治历史为荣。他自幼聆听布克·T·华盛顿(倡导非裔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经济自立的塔斯基吉学院创始人)和改变南方农业的科学家乔治·华盛顿·卡弗的事迹。
母亲阿尔伯塔是中学校长,父亲老莱昂纳尔是陆军系统分析师。外祖母阿德莱德·玛丽·福斯特是科班钢琴家,其祖母玛丽亚曾是奴隶,与种植园主摩根·布朗博士育有一子。布朗在遗嘱中解放了玛丽亚和儿子约翰·路易斯·布朗——后者后来成为致力于教育的黑人兄弟会领袖。里奇一家在外祖父母的美丽宅邸中长大,这里曾是学院教职工宿舍。"这幢房子由家族挚友布克·T·华盛顿赠予,历史在我们家族中鲜活存在。"
(配图说明:莱昂纳尔·里奇与父母阿尔伯塔、老莱昂纳尔及妹妹黛博拉的合影)
"浓厚学术氛围让人耳濡目染。塔斯基吉最可贵的是不允许失败。在飞行员、学者、外祖母那代极优雅贵族黑人的环绕中成长。"
里奇坦言年轻时毫无魅力——运动低能且不受女生关注。"人们总以为艺术家必是运动健将或情场高手,我两者都不是。当年是最羞怯近乎崩溃的孩子。"敬畏严父的胆小男孩从父亲那里获得无数智慧。老莱昂纳尔教导他恐惧是人之常情,里奇转述父亲的名言:"英雄和懦夫有什么共同点?"
我表示从书中已知答案。在他鼓励下回答:"同样都会恐惧。但懦夫后退一步,英雄前进一步。"他欣喜地让经纪人布鲁斯给这门课打A,再加两颗星。
酒店侍应生来点单时,刚飞抵匈牙利的我点了馥芮白和双份浓缩咖啡。里奇见状大笑:"既然他加码,我也要双份卡布奇诺!他读了书,我得保持最佳状态!"
撰写回忆录时,里奇意识到有无数轶事可分享。出版商喜爱这些故事但追问核心思想,他回应道:"核心就是我——自我发现的旅程。"他深入探讨与黑人身份的内在对话:要有多黑才算黑人?由谁定义?黑人身份的桎梏何在?又是谁在制定标准?
八岁那年与父亲在蒙哥马利的经历改变了他。小里奇误饮白人专用喷泉的水后,老莱昂纳尔被一群白人围住,对方反复使用"N"开头的侮辱性词汇质问:"你不识字吗?"期待父亲反击的里奇,却见父亲平静地带他驾车离开。他为此羞愧五年,直到某次晚餐提起此事。父亲回答:"那天我要选择当你的父亲还是逞英雄。我选择做父亲,因为想亲眼看着你长大。"
这就是"塔斯基吉的愤怒"——美国最聪慧的群体被种族主义阻碍隔绝。
民权运动地标几乎偶然地编织进里奇的生命。他记得马丁·路德·金与马尔科姆·X曾途经小镇;十岁时通过培养黑人青少年领导力的组织"杰克与吉尔"结识女孩辛西娅——那个拥有"令人窒息优雅与微笑"的聪慧少女总让他不知所措。后来辛西娅突然消失。1977年,他在电视上看到1963年第十六街教堂爆炸案(致使四名黑人女童遇难)报道,14岁的辛西娅·韦斯利竟是受害者之一。虽然熟知爆炸案,但直到那时他才将两个名字联系起来。
1966年,17岁的他得知21岁投票权活动家萨米·扬在塔斯基吉遇害。扬为40名黑人登记投票后,在加油站因拒绝使用"黑人专用"厕所遭白人店员枪击。扬驱车求助未果,返回主张权利时被枪杀。店员以自卫为由被判无罪。这给里奇又一记重击。
1968年金博士遇刺后,"沉重笼罩一切"。他开始追随仰慕的黑豹党,"只要斯托克利·卡迈克尔发言我就想听"。此时住在哈莱姆的里奇已加入"舰队"乐队,与教师莎伦·威廉姆斯交往。他形容这位"甜美秀丽、思想深刻"的恋人加入黑豹党后前往加州投身革命,后来在与警方枪战中丧生。"我再次处于边缘地带。"
在撰写回忆录前,他是否意识到自己与民权运动的个人联结?"没意识到这构成了我的核心。当时未能看清,因为父母竭力保护我们远离残酷现实——比我小两岁的妹妹黛博拉(现任图书管理员)和我一直生活在保护罩中。"1965年金博士向蒙哥马利进军时,15岁的里奇被父母告知年纪太小不能参加。
他渴望参与却被告知危险,对此感到愤怒:"我觉得被排除在重大历史之外。理解祖辈父辈的遭遇后更觉愤懑。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不让我们参与?'他们回答:'我们不希望任何事物限制你对未来的想象。若将你与我们的愤怒捆绑,你也会被困其中。'"他轻声诉说却充满激情。是否感知过那种愤怒?"无法忽视。每天都能感受到塔斯基吉的愤怒——美国最杰出的头脑被种族主义阻碍隔离的挫败感。"
里奇指出民权运动并非始于1965年,他提及1936年反对学校隔离的活动家,以及1947年挑战州际巴士种族隔离的先驱。若非走上音乐道路,他本可成为黑人史学教授,幼时甚至幻想成为圣公会牧师。
1974年虽获塔斯基吉学院经济商学学位,里奇早知这不是天职。大学时受吉他手托马斯·麦克拉里邀请加入"神秘主义者"乐队,该乐队后来与更成功的校园乐队"杰伊们"合并,随机从词典中翻到"舰队"一词成立乐队——若选中前一词"抽水马桶",他怀疑能否取得同样成功。至1974年,乐队已演出六年,即将发行摩城唱片首张专辑《机关枪》,器乐同名单曲大获成功。靠听觉演奏萨克斯的里奇在演出中也演唱三首歌。
被问及乐队成员是否背景相似,他回答:"不。长久以来我总要面对一句评论:'莱昂纳尔,你不知贫穷滋味。'我的回应是:'哥们,我不想知道!'但这话击中要害。最终他们教会我最宝贵的一课:如何生存。"巡演初期他真切体验贫困:"我说'饿了该吃饭了',因习惯一日三餐。他们答'没钱买食物,买罐橙汁慢慢喝',然后说'你得吃这个'。我问'这是什么?''猪肠腌猪蹄'。祖母从不在家做这些。这是让我回归现实的最佳教育。"
刚感受激进思想的里奇试图表现强硬,但承认当时天真。有次在白人高中舞会演出迟到45分钟,三名男子用种族侮辱词汇驱赶他们。"我惊呼'天哪'而非逃离。队友喊'莱昂纳尔快回货车!'我坚持'不,我现在参与民权运动了'。直到对方拔出鲍伊刀才谨慎撤退。"
《机关枪》之后,里奇逐渐减少萨克斯演奏,承担更多主唱职责,创作多首热门金曲。乐队多元风格令乐评困惑,他解释这反映成长环境的音乐多样性:"进入乐坛发现各种分类框框——'你是R&B歌手,你是黑人歌手'。我很困惑,从小接受乡村、古典、管风琴、R&B、蓝调、福音熏陶。"
他将此归功于塔斯基吉的成长经历,估计童年时期当地约2000居民。"开始创作时人们问:《启航》从何而来?那是乡村乐。《三倍淑女》是华尔兹?放克在哪?这些都来自校园生活,文化极其丰富。"
早期最佳建议来自小萨米·戴维斯,他告诫里奇事业即将腾飞时,业界大鳄会提供一切所求。"他让我对所有提议说'不',追问原因时答道:'因为我当年说了"是",不希望你重蹈覆辙。'这让我免于多年痛苦。"
1980年代初,里奇为肯尼·罗杰斯创作《女士》,为黛安娜·罗斯创作《无尽的爱》(二人对唱成为她最热单曲)。1982年单飞后,连续五年占据美国榜前十,获得四首冠军单曲,既有《天花板上跳舞》《彻夜狂欢》等舞曲,也有《说你说我》《你好》等抒情 ballad——后者MV因戏剧老师爱上盲人学生的尴尬剧情令人侧目。
为肯尼·罗杰斯创作时,音乐推广人指责他背离根源。这激怒了他,因自觉努力平衡R&B本真与流行吸引力。他回忆社群评论:"莱昂纳尔·里奇跨界后就不黑了。"
加入贝里·戈迪巅峰时期的摩城唱片,使里奇得以结识传奇。1971年"舰队"为杰克逊五兄弟开场巡演,22岁的他成为12岁迈克尔·杰克逊的兄长。1985年与昆西·琼斯制作《天下一家》,为埃塞俄比亚饥荒赈灾销量超2000万张。
里奇形容杰克逊古怪混乱,穿衣至破损为止。他与昆西戏称其"有味儿",杰克逊不以为忤。有次杰克逊来访气味浓重,里奇给他自己的牛仔裤和新内裤更换,后来发现丢弃衣物"像路杀动物"。
尽管2005年杰克逊娈童案被判无罪,纪录片《离开梦幻岛》重提指控。作为杰克逊教女的里奇女儿妮可(与帕丽斯·希尔顿共同成名)常与其他孩子睡在他房间,表示从未见不当行为,信任父母判断并表达对他的爱意。
里奇动情谈论杰克逊的才华与挣扎,惋惜他错过正常童年,目睹他从放学直入录音棚工作至深夜,不断被警告慎信他人。认为多人利用杰克逊却无力劝诫,形容彼此如同在战争中躲避同一批子弹的士兵。
尽管挑战重重,里奇缔造了珍贵友谊。有次史蒂夫·汪达在车道倒车疾驰吓坏他;另一次陪曼德拉夫妇在尼曼马库斯和萨克斯第五大道购物——筹备南非领袖接待仪式时,纳尔逊·曼德拉告诉他:"年轻人,感谢你的歌词与音乐,狱中岁月靠你的歌曲度过。"
被问及影响最深的唱作人,他列举斯莫基·罗宾逊、诺曼·惠特菲尔德和马文·盖伊。马文曾问:"孩子,哪个音符最重要?"不知答案时,马文用气声演示呼吸说:"确保唱片中能听见呼吸。重点不是多用力唱,而是讲故事。"斯莫基则如终极词匠,用柔和教导方式让人感觉他仿佛在塔斯基吉长大,总说:"小兄弟,让我教你这个。"
众多导师中,父亲最令他反思。父亲警告生活尚未考验他,"五D"挑战将至:离婚、疾病、灾难、耻辱与死亡。"伟大拳手非由出拳多寡决定,而由能承受多少打击判定。你尚未受击。"
1988年6月遭遇首记重击:与首任妻子布伦达·哈维-里奇分居期间,与后来成为第二任妻子(索菲亚和迈尔斯之母)的黛安·亚历山大交往时,布伦达现身对峙并肢体冲突,报警后登上头条。他承认应对失当,灾难与耻辱接连打击,隐私曝光时难以保持尊严,但父亲教诲回响耳边:被生活击倒必须站起。
然而磨难接踵:1990年父亲去世,声带使用过度出血威胁歌唱生涯,经历四次手术修复。低谷时退隐牙买加狂饮五日近乎昏迷,坐在齐腰海水的岸边躺椅却未察觉。康复期间向摩城高管斯吉普·米勒坦言为免精神崩溃已退出业界,对方答曰崩溃已成事实。最终休整五年。
他恍如隔世地感慨行业残酷,历数逝者:"我们失去了谁?所有人。马文走了,你能想到的名字都走了。迈克尔、王子、亨德里克斯……"
被问及父母若见今日美国与特朗普总统作何感想,他情绪涌动:"庆幸父亲那代人不在世。难以想象。"沉思民权运动的进步正被逆转,"现在我们正在倒退消除它"。瞥向经纪人:"布鲁斯可作证,这是我最糟时刻,因所有进步遭抹除。1983年讨论民权时我说'我们还谈这个?'仿佛已成过去。42年后仍在谈同样问题,但更恶化。现在所见非但倒退,更是历史抹杀。"
问及是否恐惧美国现状,他声音带着绝望:"始终恐惧。"会否从政挑战特朗普?紧张大笑后坚定回答:"绝不。"随即忆起自己是永恒乐观者、情歌王子、用音乐凝聚世界的莱昂纳尔·里奇——不仅是非裔,还有切罗基原住民血统,融合法裔加拿大人、英格兰与苏格兰传承。注定要凝聚众人。"若等待马丁·路德·里奇,他不会来。但若等待爱的使者莱昂纳尔·里奇,我就在此。曾觉政治是伟业,但见马尔科姆、马丁等民权领袖皆未幸存。政治丑陋肮脏,如今更甚,入局前先毁人格。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经历:受邀向以色列、约旦、埃及等中东国家代表讲述音乐弥合分歧的力量。询问入选原因时,被告知是唯一能获得共识的人。"我走进充满敌意猜疑的房间,人人开始微笑。这很强大。"忆起1960年代典型演出:"疯狂氛围中,三K党成员坐在第三排——他是忠实歌迷。我能与任何人对话传递信息,比站在讲台挥拳喊'跟我走'更有效。"
最终他表示核心信息必须是爱,庆幸生活被爱环绕——三个子女、三个孙辈与伴侣丽莎。传闻考虑结婚是否属实?他发出噤声手势轻笑:"不想破坏运气,喜欢这传闻。保持这样就好。"
当我准备离开时,布鲁斯要求勿在文中提及特朗普。但里奇表示不介意已说内容。是的,他坚持用爱超越政治。"我是这事业的吹笛手。'我爱你'——世界每天需要也渴望听到这三个老套词汇。现在我宁愿..."他最后说道:"让我们去为变革奋斗。"
莱昂纳尔·里奇自传《真实》由威廉柯林斯出版,定价25英镑。支持《卫报》可至guardianbookshop.com订购,或需运费。
常见问题解答
基于莱昂纳尔·里奇反思设计的常见问题清单,包含清晰自然的问题与直接答案:
基础问题
1 莱昂纳尔·里奇目前对美国的主要担忧是什么?
他担忧日益恶化且分裂的政治气候,人们争论增多而共识减少。
2 莱昂纳尔·里奇认为解决这种分裂的方法是什么?
他相信爱、沟通和铭记共同人性的力量能够弥合分歧。
3 莱昂纳尔·里奇认识迈克尔·杰克逊吗?
是的,他们是多年的亲密好友。
4 他们合作过哪首歌?
1985年与众多明星共同创作了慈善圣歌《天下一家》。
深度反思问题
5 《天下一家》的经历如何影响他对当今问题的看法?
这有力证明了不同背景与自我的人能为共同人道事业团结一致,证实协作的可能性。
6 他特别强调与迈克尔·杰克逊友谊的哪个方面?
他常反思二人远离聚光灯的深度对话与独特羁绊,将迈克尔视为才华横溢的复杂个体而非单纯巨星。
7 当局势如此两极分化时,他为何仍相信爱的力量?
他将爱视作根本且积极的行动力——不仅是感觉,认为主动沟通、倾听与同情能破除隔阂。
8 他指出当今人们沟通中存在什么普遍问题?
人们常相互指责而非对话,导致误解与立场固化而非解决问题。
9 他对想帮助减少社会戾气的普通人有何实用建议?
隐含建议是:发起一对一对话,不带预判地倾听,聚焦共同价值而非政治标签。
10 他的音乐遗产与当下传递的信息如何连接?
《彻夜狂欢》《天下一家》等作品关乎欢乐、庆典与团结,当前信息正是这一终身主题在现代挑战中的延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