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关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社论观点:其困境折射出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

《卫报》关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社论观点:其困境折射出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

1903年,伦敦联合银行董事长宣称:"我们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当时伦敦城雄踞全球金融之巅,其证券交易所市值相当于纽约与巴黎交易所的总和。然而如今,伦敦股市正以2010年以来最快速度萎缩。尽管嘉能可决定保留伦敦上市地位带来短暂提振,但无法扭转颓势。越来越多企业正从伦敦迁往欧洲和美国。

蕾切尔·里夫斯试图通过推广股票持有、鼓励个人自主投资来重振交易所。英国工业联合会则建议采取税收激励和放宽奖金规则。两项计划都依赖放松监管,但均未触及核心问题:英国股市的困境既反映了长期低迷的企业投资和破碎的增长模式,又加剧了这一危机。

理论上,股市应帮助企业融资以提升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养老金储户等投资者能从中获益,工人也能获得更高工资。但在英国,这一机制已然失灵。企业投资不足,曾是英股最大买家的养老基金已转向国债或美国市场。1997年英国养老基金53%资产配置本土股票,如今仅剩6%。

企业增长放缓之际,股东却要求更高分红,形成恶性循环。2000-2019年间,股息增速是工资的六倍,英国企业研发投入也落后于欧洲同行。英国经济更擅长财富攫取而非生产力投资。

这导致伦敦上市公司易被外资收购,而ARM等成功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尽管面临政治压力,ARM仍赴美上市并市值飙升——让海外投资者获益。

工业联合会希望里夫斯推动养老基金重回英股。虽然更多投资有益,但无法纠正偏向财富攫取的经济结构。需要公共投资介入——或许可通过地区银行支持伦敦以外的初创企业。里夫斯还应强制企业增加投资,比如对股票回购征税或要求董事会增设员工代表。但这些方案需要政治远见——正是当前政府所欠缺的。

您对此议题有何见解?若希望投稿至读者来信栏目(限300词),请点击此处通过电邮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