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奋起:战争如何塑造伊朗向“日常民族主义”的转变

人民奋起:战争如何塑造伊朗向“日常民族主义”的转变

工人正在拆除伊朗核科学家艾哈迈德雷扎·扎尔法加里位于德黑兰的故居废墟。这栋建筑在以色列针对伊朗政治、军事及核领域人物的突袭中被彻底摧毁。曾在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核工程学院工作并担任核能期刊编辑的扎尔法加里,与妻子及成年儿子在此次袭击中遇难。周边三栋建筑亦被夷平,造成至少五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11岁儿童。受损建筑悬挂的蓝色横幅上写着:"伊朗躯体的一部分"。

拆除队员在摇摇欲坠的楼梁上谨慎移动,挥动大锤摧毁残存结构。松动的砖块与碎砾不断坠落,扬起漫天尘土。他们站立在吱呀作响的梁架上作业的危险场景,折射出这个国家仍处于震惊之中——既非和平也非战争,而是亟待重建。

逾千伊朗人在以军袭击中丧生,一些被伊朗泛称为"社会学家"的学者指出,一种新的民族主义意识正在显现。

德黑兰的表象正快速蜕变,其社会实况远异于西方认知。如今德黑兰街头约三分之一女性不再佩戴头巾,且不仅是年轻女性——有时全家无人遮面。宗教保守派主导的议会推动的新贞洁法,被改革派总统马苏德·佩泽希基扬以实际执行可能引发动荡为由否决。

该法案的流产助长了女性勇气。曾逮捕"不贞"人员的警察,如今对未戴头巾女性往往视若无睹。喧嚣而污染的夜市氛围更似贝鲁特而非喀布尔。下一步或将允许女性驾驶摩托车。观察家指出,2022年因拘留期间死亡引发"女性、生命、自由"抗议运动的库尔德少女玛莎·阿米尼并未白白牺牲。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毕业的文化社会学家内马托拉·法泽利认为更深层变革正在酝酿。他指出"日常民族主义"体现在史诗诗歌复兴、伊朗历史播客走红以及无数关于民族认同的日常对话中。

法泽利阐释:"战前我们热爱伊朗,但并非清醒认知。战后这成为我们话语的核心。城乡各地人们都在谈论民族、认同、地理与历史。我们相互提醒着伊朗人身份。那种认为伊朗——我们的民族、土地、文化与情感——遭受全球体系与外国强权压迫的认知极为重要,它催生了凝聚共识、表达共同民族认同的渴望。"

但他补充:"伊斯兰共和国的意识形态并非民族主义。官方革命思想不强调古伊朗文化,这些内容在官方教育、电视和广播中集体缺席。民众对战争的反应是震惊与负面凝聚——尽管对政府不满,他们仍共同抵御外侮,不是为捍卫伊斯兰共和国,而是保卫伊朗。我们相信自身始终是一个有机民族。"

五千年来伊朗始终屹立。教师穆罕默德·法泽注意到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个人资料中展示伊朗国旗。其他人则关注到探索伊朗历史的播客数量激增,以及流行歌手(包括政权批评者霍马云·沙贾里安等)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近日一名伊朗年轻女性在德黑兰西郊自由广场参加现场音乐会时手持国旗的照片广为流传。

部分政府官员承认这股爱国热潮带来的挑战。农村事务副总统阿卜杜勒卡里姆·侯赛因扎德对记者表示:"当我们团结一心时,伊朗便是美丽的。我的挚友来自不同背景——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我们共同生活、彼此相爱、分享人生。或许我们并非总是意见一致或信仰相同,但在伊朗,我们的友谊、爱国情怀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毋庸置疑。"

当前伊朗的争论焦点在于政府应如何——或是否应该——回应民众在压力下展现的韧性,即外交部发言人埃斯马伊尔·巴盖所称的"闪电战精神"。

即便短暂战争也能改变国家。最高领袖顾问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主张:"人民已证明自己,现在轮到官员了。过时手段对经历战争的社会不再有效。"

然而在深度分裂与政治化的社会中将宏大理念转化为行动殊为不易。就连沙贾里安计划本周末在德黑兰自由广场举办免费露天音乐会的安排,也因"究竟是单纯慰藉还是政治宣传"的争议而流产。

保守派认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空中颠覆政权的错误企图意外强化了社会团结,这证实了最高领袖的声望与伊朗意识形态外交的正确性。

但许多改革派警告不应将日常爱国情怀解读为对伊斯兰共和国或现状的支持。一名改革派质问:"当货币一周暴跌25%、贫困蔓延、官方媒体散布谎言、无人知晓战火会否重燃时,我们怎能安于现状?"

改革派期待前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所称的"范式转变"。近几周,遭软禁15年现已住院的前总理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发表公开信呼吁制定新宪法。温和派与改革派团体"改革阵线"敦促政府采取美国长期要求的措施,如自愿暂停铀浓缩以换取制裁解除。

前总统哈桑·鲁哈尼也主张建立"基于民意的国家战略",认为危机应成为修正路线、重建治理的契机。他呼吁建立基层情报机构、授权科学家实现国防现代化、通过私营电视频道实现媒体多元化,并改善伊朗与世界的紧张关系——包括减少对美敌意。

除政界外,180名经济学家敦促重构伊朗经济政治范式,包括让军方退出商界。78名前外交官强烈要求立即采取解除制裁的外交行动。

"给外交一个机会",他们主张。但阻力依然存在。

伊朗安全部队的影响已导致镇压行动,包括设置路障及据国际特赦组织统计高达两万人的逮捕。保守派迅速通过严苛法律授权当局审查网络内容。司法部长戈拉姆-侯赛因·穆赫辛尼-埃杰伊谴责改革派团体批评此举的声明"符合敌人意愿",并暗示"德黑兰检察官关注此类声明理所应当",言论明显意在震慑改革派。

面对持续紧张,佩泽希基扬总统倾向回避对抗,有时令一年前助其意外胜选的支持者沮丧。他深知权力有限:保守势力决意削弱其权威,他需依赖最高领袖,而深层国家激烈维护自身特权。上周他承认伊朗政治两极分化与制裁同样令他忧虑。

他将共识作为执政准则,以致创新媒体《七日晨》编辑莫森·阿斯加里警告:"风险在于他将治国手段——寻求共识——变成了目标本身。"

曾就读赫瑞瓦特大学的政府发言人法特梅·穆哈杰拉尼为总统注重说服与解决问题的风格辩护。她指出在分裂社会就复杂问题建立共识需要时间,三权分立体制也限制其直接要求释放政治犯。她坚称正在取得进展,如推动解除对Telegram、X甚至Instagram等境外社交平台的禁令,并透露Telegram高管原计划访伊商讨运营事宜因战争爆发而中止。被问及政府是否应为争取自由而死伤的女性道歉时,她表示政府会在必要时致歉。

佩泽希基yan推行经济改革的能力受限于公众对12天战争的普遍愤怒及联合国制裁重启威胁。许多伊朗人——无论是否改革派——认为欧洲推动快速恢复制裁实质是认可以色列的非法轰炸。

美国在谈判期间允许或默许轰炸而欧洲未予谴责的做法,加剧了不信任感并强化了反西方阵营。亲近改革派的国际律师礼萨·纳斯里表示:"战前人们担心特朗普退出协议,如今害怕其发动空袭。在伊朗境内主张谈判有益或能解除制裁极为困难。"

"人们认为特朗普已将伊朗政策移交以色列。民众觉得'我们去谈判却换来炸弹——为何还要尝试?'任何政府重返谈判都将付出政治代价。若欧洲希望和谈,其方式谬误。实施快速恢复制裁可能导致伊朗将欧洲排除在未来谈判之外,并禁止联合国武器核查员。欧洲的合理做法应是推迟制裁,给外交一个机会。"

纳斯里补充:"伊朗铀浓缩权利问题——据称是冲突根源——与造核弹、威慑甚至核能无关,它关乎尊严象征的保留。"

站在赫马特塔吉里什清真寺院内12天战争遇难者墓旁,穆罕默德·法泽承认伊朗社会始终如履薄冰。但他坚持:"我不是对凡事确信无疑之人,但若战火重燃,我们必严阵以待。12天战争让我们吸取教训,我们已做好准备。绝不屈服、绝不蒙羞的信念深植于伊朗民族精神之中。"

常见问题解答
当然,以下是关于"人民如何崛起:战争如何塑造伊朗向日常民族主义转变"的常见问题列表

初级问题
1 伊朗语境中的日常民族主义指什么?
指植根于普通伊朗人日常生活、共同斗争和文化传统的民族认同与自豪感,而非仅源自官方意识形态

2 这里指的是哪场战争?
两伊战争(伊朗称"被强加战争")

3 战争如何催生民族主义?
战争为数百万伊朗人创造了牺牲与抵抗的共同经历,保卫家园抵御外侵培育出超越政治的强大民族认同

4 这与政府官方民族主义不同吗?
是的。政府推行以国家为中心、常与1979革命及伊斯兰价值观绑定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日常民族主义更有机,聚焦于人民自身的历史与韧性

5 能举例说明日常民族主义吗?
典型例子是对两伊战争烈士及其家属的文化尊崇——这不仅是政府叙事,更是融入社会肌理的真实公众情感

中高级问题
6 战争不是巩固了伊斯兰共和国政权吗?为何会产生独立民族主义?
虽然政府借战争巩固权力,但民众的实战经历创造了平行认同。人们为家园、亲人和伊朗国土而战,形成了与政府支持并存有时甚至独立的民族纽带

7 媒体艺术扮演了什么角色?
战争题材电影、音乐文学常聚焦军民的人性故事——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悲怆与坚韧,由此构建起以人民体验而非国家宣传为核心的国家叙事

8 日常民族主义如今如何体现?
可见于体育赛事中的民族自豪表达、古波斯传统的传承,以及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普遍抗争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