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应当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而非剥夺它。

科技应当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而非剥夺它。

曾几何时,创作音乐是件颇具挑战的事。记得那时需要耗费无数时间打磨技艺,寻找值得表达的内涵或独创思想,再设法捕捉能真正打动他人的旋律。但那个时代已一去不返。如今,孩童向机器输入几段文字就能换回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到2025年,下一个流行偶像或许是机器人(尽管《星际迷航》的Data角色早在90年代就发行过专辑——人类似乎早已遗忘)。

近期,三首AI生成歌曲同时登顶Spotify"病毒榜50强"。其中创作移民主题曲的作者"破碎老兵"向《卫报》表示,AI不过是新的表达工具,尤其适合有创意却未受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在过去,若你不掌握某项技能,根本不会尝试涉足。

我永远成不了大谷翔平——颜值差距实在太大——但若购买机器人代打全垒打,我能算棒球手吗?显然不能,即便队服印着我的名字,实际仍一事无成。

AI艺术拥护者常把"民主化"挂在嘴边,声称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但那些门槛本有其价值:它们让世界免于被拙劣作品淹没。当然,这已是陈旧观念。当下优劣界限已然模糊,如潮的平庸之作中偶尔才会浮现珍品。

每天有成千上万首AI歌曲被非音乐人士上传,我实在看不出其意义。人类为何需要更多音乐?现有作品已听不过来——Spotify曲库超1亿首,何必再为这自助盛宴添菜?难道世界真需要一首名为《我的蛋蛋被餐具抽屉夹住了》的AI歌曲?答案无关紧要,它已然存在。这就像苹果公司强行推送U2专辑的行径,不过恶劣程度放大百万倍(说实话,多数时候我宁愿听AI歌曲也不愿听波诺演唱)。

这场AI洪流的本质是对规模的痴迷。文娱企业将数量置于质量之上,更多歌曲、节目、电影、图书意味着更多盈利机会。点击量、观看时长、用户参与度成为核心指标,无论以何种方式达成。流媒体平台看重内容被观看的时长,而非是否被完整欣赏。如Netflix所言:"观看时长是衡量用户满意度的最佳指标。"唯有在虚拟世界,耗时长短才与快乐程度划等号。若我花一个半小时组装宜家衣柜,难道说明乐在其中?听那首《那个屁惊醒了我的AI歌曲两分四十秒,体验堪称折磨,但算法不在乎这些。快乐无法量化,即便烂番茄评分体系试图证明相反。

这才是AI内容与规模崇拜的真正悲剧:人类体验让位于代码逻辑与电子表格数据。以曾登顶的疑似AI歌曲《走我的路》为例,这首关于自我表达与战胜质疑的平庸乡村歌曲,若由人类创作尚可理解,但由机器生成则显得空洞。最讽刺之处在于,这首倡导"相信自己"的作品竟出自计算机。当你将艺术表达权交给机器,便是在自我表达中安插了中间人——实则是他者在代你发言。根据指令发声的是机器,而非你本人。当人们用AI撰写感谢信或个人陈述时,便已放弃了真诚表达的义务。

科技曾被视为创意工具:铅笔让我们轻松记录思想,打字机与个人电脑增强我们传递情感与渴望的能力。而今,科技正主动成为梦想的绊脚石。人工智能不是创意工具,更像定时喂食婴儿糊状豌豆的保姆。若不必投入时间学习写作或作曲,我的创意生活还剩下什么?或许只能花更多时间消费内容,用余生听完Spotify上的一亿首歌曲。这想法难道不令人毛骨悚然?

戴夫·希林是驻洛杉矶作家兼幽默作家。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关于"科技应增强而非剥夺创造力"理念的清晰解答

理解核心概念

问:科技增强而非剥夺创造力意味着什么?
答:意指将科技作为实现创意的工具,而非让其全权代劳。关键在于用技术放大想象力,而非取代它。

问:AI这类技术是否只是在自动化创意劳动?
答:它可以但不该止步于此。应将AI视为超级助手——生成灵感、起草概念、处理繁琐工作,让你专注需要人性触觉的高阶创意决策。

优势与价值

问:科技如何切实提升创造力?
答:它能破除障碍:提供即时灵感来源、强大工具支持、允许随意试错与修改,从而鼓励创意冒险。

问:能否举例说明科技增强创造力的实例?
答:音乐人使用数字音频工作站创作时,可叠加数十种音色、精准编辑音符、与全球乐手远程协作——这些在纯钢琴创作时代难以实现。

常见误区

问:运用科技进行创作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答:陷入被动状态。若只使用预设模板或让AI生成最终成品,实则是放弃锻炼创意肌肉,从创作者降格为工具消费者。

问:创意软件功能繁杂令人无所适从,该如何应对?
答:从掌握核心功能着手。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牢记技术应服务于你的创意构想,而非相反。

实践建议

问:新手如何借助科技开启创意之旅?
答:设定简单目标:用手机修图应用编辑照片,或通过基础绘图软件勾勒灵感。核心始终是聚焦于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