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生母拒绝我时,另一位女性的话语治愈了我 | 科琳·赫希

当我的生母拒绝我时,另一位女性的话语治愈了我 | 科琳·赫希

有时最深刻的真理会在最平凡的瞬间显现。六岁时,我在电视剧《陆军野战医院》里看到有个角色在军用帐篷里分娩。我从娱乐室跑到厨房问母亲:"你生我的时候也是在那种帐篷里吗?"我迫切想听自己的出生故事。

没想到母亲哭着冲出了房间。回来后她让我坐下,告诉了我一件似乎早有预感的事:"是安娜舅舅把你从医院抱回来给爸爸妈妈的,"她说,"你是被领养的,这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你。"

终于知晓真相让我如释重负,但看到母亲如此难过,我决定不再提起这件事。然而我始终没有停止对细节的追问。虽然和父母肤色相近,但我的相貌与他们并不相似——笨拙瘦削,书卷气十足,而他们全然不同。尽管被疼爱接纳,我仍时常感觉自己是家中的异类,始终不明白缘由。

在那个远早于谷歌时代的岁月,寻找亲生父母的信息难如登天。当时我尚未成年,各州的收养记录都处于密封状态。刚满十八岁,我就致电出生医院申请调阅档案。办事员起初很友善,但当我报不出生母姓氏时,她的语气变得困惑;得知我是被领养者后,声线骤然冰冷。

几周后收到的档案文件布满黑色记号笔的涂痕——生母姓名、出生日期、地址及住院信息尽数被抹去。大量信息被消除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不存在。我将文件收起来尝试继续生活。

多年后已成为擅长信息挖掘的记者,我依然在寻找生母时屡屡碰壁。三十五岁那年,我用部分退税金雇了私家侦探。他很快找到了她——一位定居康涅狄格州的海军律师。怀着狂喜与温暖重逢的憧憬,我写信委婉询问她是否是我母亲,并请求了解医疗史和背景细节。

但美梦终成泡影。她的回信既未承认也未否认——以典型的律师措辞,虽暗示确有其事。"我不愿回顾那段经历",她写道,并称知悉我的存在可能对她造成"巨大伤害"。

这封邮件令我震颤。原以为她会想看看我成长的模样。我鼓起勇气请求寄张照片或共进午餐——我们仅相隔三小时车程,但她坚决要求永不再联系。

当时我不知道,这种寻亲遭拒的经历虽罕见却被视为心理创伤,有些被领养者会因此寻求心理治疗。我通过与朋友长谈和过量饮酒来缓解痛苦。但无暇沉溺忧伤——那时我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几天后还要去纽约教授公寓参加研讨会。

下午茶歇时,教授担任法官的伴侣在厨房与我们闲聊。带着纽约法庭练就的直接作风,她问起我的近况。我忍不住倾诉了近日遭遇,坦言难以集中精力。

她凝神倾听后,开始像庭审般连续发问:"出生时间?""七十年代初。""你母亲是...""她是天主教徒吗?""是的,"我答,"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好像有七个兄弟姐妹。""当时很年轻?""嗯,大概十九岁。"

她停顿片刻:"我和你生母差不多同龄。或许现在难以理解,但那个年代,未婚先孕的爱尔兰天主教女孩处境极其艰难。"

我几乎被茶水呛住。她竟在为生母辩护?那个因羞耻或冷酷再次拒绝我的女人?"我不知情,"我承认,"但这不能开脱她的行为。老天,她都五十多岁了。"

法官平静解释当时怀孕的天主教女孩常被送走隐藏孕事以维护家族声誉。她描述了那种压垮人的羞耻感,并提醒我那时堕胎尚未合法——罗诉韦德案判决还要数月后才颁布。

收拾茶杯时,她鼓励我换位思考,哪怕只为求得内心平静。"往事已矣,"她说,"你活着,拥有完整的人生。"既然真相大白,唯有穿越前行。

数周里我紧攥愤怒。或许是因为眷恋自幼伴随的那种深刻而迷茫的失落感。如许多被领养者般,我长期难以解释为何格格不入。如今有了证据。但若创伤与羞耻会代际传递,我们该如何打破循环?

经年累月后我意识到,那位法官向我抛出了救生索。那个下午她的话语,为原本可能滋生怨恨的内心种下了宽容的种子。它软化了我或许会持续终身的苦楚,并孕育出延续至今的共情力。

当DNA测试联系的亲叔叔再次拒绝我时,这番话给予我慰藉;当我寻找并最终找到热情接纳我的生父家族时,它赋予我勇气。

最重要的是,多年前厨房里的那番话让我放下对完美答案的执念,为不完美的结局腾出了空间。

科琳·赫希是一位专注美食、饮品与旅行领域的作家。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科琳·赫希文章《当生母拒绝我时,另一位女性的话语治愈了我》的常见问答,采用自然对话风格编写:

**总体理解**
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什么?
答:这是科琳·赫希的个人随笔,讲述她遭生母拒绝后,另一位女性出乎意料的善意话语如何给予她深刻治愈与新视角的经历。

问:科琳·赫希是谁?
答:科琳是位作家兼记者,常探讨食物、家庭与个人历史主题。本文中她分享了自身真实故事。

问:这是虚构故事还是真实经历?
答:这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真实回忆录式随笔。

**核心经历**
问:她与生母之间发生了什么?
答:成年后联系生母却遭断绝关系,这对作者是次深刻的痛苦拒绝。

问:治愈她的"另一位女性的话语"是什么?
答:一位陌生年长女性看到作者与孩子互动后说:"你看起来是个好母亲。"这句外部肯定抵消了被拒的伤痛。

问:为何这句话影响如此深远?
答:它来自 unbiased 的旁观者,肯定了作者作为爱与养育者的价值,直接反驳了拒绝传递的"不值得"感。

**深层主题**
问:故事的核心启示是什么?
答:治愈可能来自意想不到之处。瞬间的善意能重构深层次痛苦,提醒我们:价值不应由某次拒绝来定义。

问:如何理解"选择的家庭"这一概念?
答:故事强调非血缘关系者也能提供所需的爱、支持与认可,有时甚至超越血缘亲属。

问:如何看待语言的力量?
答:语言具有巨大能量——既能如生母拒绝般深刻伤害,亦能如陌生人安慰般深度治愈。

**实用建议与共鸣**
问:遭遇类似拒绝时该如何应对?
答:允许自己感受伤痛,但需明白拒绝反映的是对方局限而非自我价值。寻求支持网络,保持对意外善意的开放。

问:非收养者能否从故事中获得共鸣?
答:可以。任何经历拒绝或寻求认同的人都能理解——肯定性话语具有超越背景的治愈力。

问:如何培养故事中所示的共情?
答:尝试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压力,同时认识到解释不等于原谅,而是为让自己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