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作型歌手B·霍华德本月登上莫斯科的舞台时,他将创造历史。这位出生于洛杉矶的艺术家将于9月20日成为俄罗斯重启的"国际视觉歌曲大赛"中首位美国代表——这场文化盛事既承载怀旧情怀,又蕴含现代地缘政治策略。虽然欧洲电视歌唱大赛已著名地扩容至纳入澳大利亚等国家,但俄罗斯打造的替代赛事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国际拓展路径。
俄罗斯决定重启自1980年起基本停办(仅2008年短暂复办)的"国际视觉"品牌,源于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后遭欧歌赛除名。这一禁令切断了俄罗斯通往一个虽常遭英国观众嘲弄、但数十年来始终扮演文化外交关键工具的平台。
尽管"国际视觉"官网宣称"这项世界级音乐盛事重返俄罗斯",但该赛事实则创立于19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且初衷与现今截然不同。"国际视觉最初的理念绝非俄罗斯如今呈现的模样,"深入研究该赛事的历史学家迪恩·武莱蒂奇解释道。
武莱蒂奇指出,1965至1968年举办的首届系列赛事并非源于排斥,而是明确旨在促进东西方融合。捷克斯洛伐克电视台甚至曾提议与欧歌赛主办方合作,虽遭拒绝。赛事启幕时,西欧艺术家与东欧表演者同台献艺,中场表演更邀请到桑迪·肖、乌多·于尔根斯等欧歌赛冠军。
1977至1980年第二届赛事期间,波兰将"国际视觉"的国际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面向唱片公司代表的平行竞赛中吸纳了来自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的艺术家。两届赛事本质上都是商业项目——捷克与波兰主办方借此平台吸引西方唱片公司,并打造出卡雷尔·戈特等明星(他在首届夺冠后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最大流行偶像)。正如武莱蒂奇所言:"他们旨在吸引西方商业唱片公司的兴趣,并非作为共产主义者拒绝与资本主义往来。"
而苏联自身对这些早期赛事并不热衷。"查阅莫斯科档案馆后,我的结论是俄罗斯人本身兴趣不大,"武莱蒂奇指出。凭借庞大国内市场,他们根本无需通过"国际视觉"触达更广受众。
要理解普京总统为何如今如此重视这一概念(甚至今年2月签署总统令重启赛事),需审视欧歌赛自冷战后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欧洲广播联盟东扩彻底改变了赛事特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共产主义国家的广播机构借此平台申张欧洲身份认同。
这一转变恰逢欧歌赛与LGBTQ+议题关联日益紧密:1997年冰岛选手帕尔·奥斯卡成为首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参赛者,1998年达娜国际夺冠,2014年康奇塔·沃斯特摘冠。这位蓄胡变装皇后的胜利尤其激怒莫斯科——当时普京政府正推行"传统价值观"并通过限制LGBTQ+内容的法案。对视觉文化与身份认同学者芭芭拉·巴雷罗·莱昂而言,"国际视觉"已成为俄罗斯输出自身文化政治价值观的工具。作为欧歌赛的"文化制衡",它源于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的欲望,尤其当欧歌赛已成为西方自由价值观象征时。
除赛事自带的滑稽魅力外,更令克里姆林宫懊恼的或许是欧歌赛成为前苏联国家展示独立性与独特文化的舞台。乌克兰多次夺冠(包括贾马拉2016年演唱关于斯大林驱逐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歌曲),直接驳斥了普京所谓"乌克兰缺乏合法独立文化与历史"的叙事。正如冷战历史学家凯瑟琳·贝克所言,乌克兰充满创意的参赛作品使欧歌赛成为"让数亿观众看清普京对乌克兰谎言的平台"。
尽管俄罗斯官员承诺推广"传统价值观"并抵制所谓欧歌赛的"变态行为",这种净化策略可能适得其反。"人们观看欧歌赛正是因其多样性、挑衅性和政治性,"长期研究俄罗斯媒体的斯蒂芬·哈钦斯表示。
那么谁将加入普京的替代赛事?参赛国似乎主要是对俄乌立场中立或亲俄的国家(名单仍在变动)。早期报道称有20-21国,目前官网显示17国——远少于今年巴塞尔欧歌赛的37国。除欧盟候选国塞尔维亚外,还包括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古巴和卡塔尔。由被谣传为迈克尔·杰克逊之子的艺人代表美国参赛或许最为诡异。不出所料,乌克兰拒绝参与,其外交部谴责该赛事是"敌对宣传工具及粉饰俄罗斯侵略政策的手段"。
除政治因素外,"国际视觉"面临实操挑战。与多数参赛国处于相同时区(澳大利亚除外)的欧歌赛不同,"国际视觉"横跨多大陆,直播与投票流程复杂——莫斯科晚间8点在古巴和委内瑞拉是下午1点,绝非黄金时段。多数表演需提前录播,削弱了欧歌赛赖以吸引人的同步观赛体验。欧歌赛伴随欧洲一体化与共同文化记忆成长,而"国际视觉"缺乏维系观众持久兴趣的政治与地理凝聚力。
哈钦斯认为,参赛国地域分散反映出俄罗斯战略重心从西方转向全球南方与金砖国家。与西方封杀后"今日俄罗斯"改版类似,该赛事旨在打造脱离西方影响的文化空间。但尽管承载地缘政治信息,此举可能更多服务于国内剧场效应而非国际拓展——是普京培育爱国文化、展示脱离欧洲体系仍可繁荣的宏观战略一环。
若果真如此,初期迹象显示观众并未买账。正如巴雷罗·莱昂指出,赛事社交媒体影响力有限:截至发稿,Instagram粉丝刚超4000(需VPN访问)、俄平台VK约1.4万、Telegram频道约4.5万。相较之下,欧歌赛Instagram粉丝达220万。武莱蒂奇认为甚至俄罗斯观众也可能存疑——寻求前沿音乐的俄罗斯年轻知识分子难以拥抱明确推崇保守价值观的赛事。
此番重启能否成功尚难预料。尽管莫斯科将其包装为文化替代选项,实操困境表明赛事前路艰难。多数欧洲观众无法收看——与覆盖全欧的欧歌赛不同,"国际视觉"不会在欧盟或英国转播。至于俄罗斯的替代方案能否引发全球共鸣,一切还是未知数。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关于国际视觉歌曲大赛回归的常见问题清单采用清晰易懂的对话式设计
基础入门问题
问:什么是国际视觉歌曲大赛?
答:这是类似欧洲电视歌唱大赛的歌曲竞赛,最初于冷战期间在东方集团国家举办。如今被俄罗斯重启作为文化替代选项。
问:为何现在重启?
答: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俄罗斯为制衡欧歌赛采取的文化举措,特别是在俄乌战争后俄罗斯选手遭欧歌赛禁赛之后。
问:哪些国家可以参赛?
答:虽然最初面向社会主义国家,新版本预计将纳入俄罗斯的友好国家及盟友,可能包括亚非中东地区。
问:这是否复制了欧歌赛?
答:虽采用国家提交节目+投票的相似形式,但其宣称旨在推广传统价值观并打造独立于西方文化影响的平台。
进阶战略问题
问:重启赛事的主要政治目的是什么?
答:主要目标是在文化领域构建多极化世界,挑战欧广联等西方机构霸权,打造符合俄罗斯地缘政治利益的国家联盟。
问:俄罗斯能获得什么收益?
答:可投射软实力、强化与参赛国的文化政治纽带,通过创建西方主导体系外的国际盛事掌控话语权。
问:赛事面临的最大挑战?
答:关键挑战包括达到欧歌赛的制作水准与全球收视规模、避免被视为纯粹政治项目、吸引俄罗斯势力范围外的顶尖音乐人才。
问:能否真正与欧歌赛竞争?
答:短期不可能。欧歌赛拥有数十年历史积淀、全球粉丝群及专业运营体系。国际视觉的成功取决于长期投入及能否被视为真正文化盛事而非政治应对产物。
具体实操问题
问:下届赛事何时何地举办?
答:细节通常按年度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