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力袭击时,你会挺身而出成为英雄,还是选择逃离?两种反应皆有其意义。| 艾玛·卡瓦纳

面对暴力袭击时,你会挺身而出成为英雄,还是选择逃离?两种反应皆有其意义。| 艾玛·卡瓦纳

近日发生在剑桥郡的列车袭击事件令人震惊。我们听闻了英雄们冒死救人的事迹,也得知有人为自保而躲藏。如果你和我一样,或许也曾自问:若身临其境会作何选择?如何应对?在极端险境中会展现怎样的自我?

有人想象自己会挺身而出制服暴徒,也有人更现实地设想会尽快逃离险境。多数人则希望自己能克服逃跑的冲动,选择留守帮助受困者。

我们常将"战斗或逃跑"视为危险来临时本能反应,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作为社会性生物,人类还存在"照料与结盟"的天性,这在危急时刻尤为常见。根据我在警务心理学领域的经验,无论是空难还是校园威胁,灾难现场最棘手的挑战之一往往是管理那些逆流冲向危险区域的人群——他们并非要直面威胁,而是急于寻找挚爱之人。当危机降临,人类会本能地聚集和保护所在乎的人。

那么助人者具备哪些特质?首先需明确:逃离不意味着懦弱。面对持械袭击者,产生恐惧是正常反应,逃离是明智选择。远离危险是理性行为。但当你脱离险境后,新的选择便随之出现。或许你不会直接冲向暴徒,但遵循求生本能确保安全后,大多数人会转而救助伤者——这正是"照料与结盟"反应的具体体现。危机会以特殊方式迅速建立牢固纽带,当直接威胁消除后,他人的生存往往成为首要关切。

自我认知同样影响行为决策。是否曾将自己想象成英雄?这听来或许可笑,但此类心理图式会构成行为基模——指导危机应对的行动模板。在瞬息万变的险境中,行为基模至关重要,因为高强度压力会抑制理性思考。极端应激状态下主导逻辑的前额叶皮层供血减少,使我们更依赖本能、情绪和既有模式。若内心存在助人基模,实施救助的可能性便会提升。

经验积累亦不容忽视。应急救援人员与军方人员常在危机中表现出色,因其掌握压力调控、保持冷静及精准评估事态的技能。任何能驾驭恐惧者在此类情境中都能有效运作。历劫重生的经历会让我们确信自己能够承受重大变故并安然度过。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对自我善行的认知度。经常反思如何为世界奉献的人,较之缺乏这种思考者更可能施以援手,因为这种行为与自我认同高度契合。

现实是灾难往往瞬息万变。危机时刻看似漫长实则转瞬即逝,留下经历至暗时刻的幸存者。此时出现心理不适完全正常。经历生死威胁后,多数人会陷入崩溃——哪怕只是短暂失态。若你正被痛苦记忆、失眠、惊悸、泪涌或愤怒困扰,请明白这是身体正常的应激反应。大脑遭遇重大意外冲击后,正在重建存储这些经历的新框架——在此框架中,你是幸存者。这个过程可能充满艰辛。

但我们同样深知,对多数人而言,随着初始压力消退,当这段经历融入新的自我认同,这些感受会逐渐缓解。若压力持续存在,或许需要专业协助来处理创伤经历。须知恐怖事件对每个人的影响各不相同,过往经历与当下境遇交织出独特的应对反应。

重要的是,永久性心理创伤并非必然结局。如同上周末剑桥郡事件的亲历者或许永难遗忘,但他们终将适应。许多经历极端困境并自视为幸存者的人表示,从长远来看他们体验了创伤后成长。这并非庆幸灾难发生,而是劫后余生者往往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量。

作者艾玛·卡瓦纳是曾长期服务警队与军队的心理学家,著有《如何破碎》及将于2026年出版的新书《精神病效应》。

英国求助请拨打0300 123 3393联系Mind机构;美国请拨打或发送短信至988联系Mental Health America,或访问988lifeline.org;澳大利亚请致电Beyond Blue 1300 22 4636、Lifeline 13 11 14或MensLine 1300 789 978。



常见问题解答
基于艾玛·卡瓦纳关于"介入与逃离皆具意义"的论述,以下是关于暴力袭击中干预行为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篇



1 这个议题的核心是什么?

探讨人们在暴力袭击中面临的瞬间抉择:冒险施援还是确保自身安全。



2 为何逃离也是合理选择?

逃离是求生本能,避免成为新受害者并能呼叫专业救援,这是关键且负责任的行为。



3 "英雄式介入"的真正含义?

未必是直接搏斗,包括制造干扰、协助他人脱险或实施急救,核心是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援手他人。



4 感到恐惧想逃跑有错吗?

完全没错。恐惧是面对危险的健康反应,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5 目击袭击第一反应该做什么?

首要确保自身安全,在安全前提下立即联系紧急服务部门。



进阶篇



6 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过往经历、专业训练、与受害者关系、对危险的评估乃至个人性格特质都会影响选择。



7 直接干预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可能造成重伤或死亡,甚至加剧现场危机使原受害者处境更危险。



8 是否存在非对抗性救助方式?

当然。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包括:牢记现场细节、高声警示已报警、在安全距离组织集体救援等。



9 "旁观者效应"如何发挥作用?

旁观者效应指现场人越多,个体施助意愿反而越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