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维京人已然回归,但如今他们正于纷乱世道中寻求安稳。
"向雷神索尔致敬!"女祭司和追随者们站成一圈,高举盛满蜂蜜酒的角杯。我们聚集在斯德哥尔摩附近松林间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就是我们的神庙,而眼前长满青苔的巨石便是祭坛。令我宽慰的是,祭品并非活物,而是经过加工的食品。一位纹身壮汉从背包里取出马蹄形红肠举向天空,哥特风女孩打开装满锤形饼干的塑料盒。女祭司递给我几粒亚麻籽撒向祭坛——那里早已铺满苹果和自制蜜酒等贡品。 这场秋日祭典约有十余人参与,旨在致敬北欧神话中执掌丰收与风暴的雷神索尔。经历严重夏旱后,多数人前来祈雨,也有人为失业困境或患病亲人寻求力量。穿汗湿衬衫的中年男子似乎想通过仪式拉近与波西米亚风妻女的距离。而我之所以到场,是因为脸书不断推送异教活动——这令我这个笃信现代医学的无神论者困惑不已。刚结束五年旅英生活归国的我,社交圈本应充满伦敦友人与英式幽默,算法却执着地引导我探索本土的新北欧祭祀。森林中两位看似幼儿园教师的普通中年女性暗示着,这场运动可能比想象中更主流。 中世纪基督教化进程曾使维京时代的异教信仰几近湮灭,如今瑞典人正致力复兴传统。虽未成全民风潮,但两大注册组织"北欧阿萨神族社区"与"瑞典传统信仰协会"已汇聚约2700名成员,脸书粉丝达1.6万。他们在全国设立20个分支,提供命名礼、婚礼、葬礼等仪式,并定期在林间举办小型祭祀,年度庆典更能吸引约300人参与。 今夏瑞典批准了千年首个异教墓园:位于莫尔科姆基督教墓园旁的三座船形草丘已收到50份安葬申请。信徒们更筹款10.8万克朗(8740英镑),准备在维京文明中心旧乌普萨拉建造神庙,彰显着少数派信仰争取权益的决心。 在高度世俗化的现代瑞典,这种发展令人惊讶。历史暗示这或是存在危机的前兆——19世纪初瑞典失去芬兰后,知识分子曾借维京传说构建以勇武为核心的民族认同,这种意象后来被纳粹挪用。尽管当今异教复兴易被联想为民族主义与排外情绪的产物,但官方组织明确反种族主义,2017年更曾驱逐发表种族言论的领袖。与重拾传统一同被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北欧万物有灵论正发展为异教圈的重要神学。或许这种生态化解读正是对气候危机的回应——连北方国度也日益频繁遭遇山火、旱涝,复兴濒危信仰或能缓解人们对生活方式即将消逝的焦虑。 北欧异教会持续存在吗?在冰岛,它已成为基督教之外的第二大宗教,雷克雅未克的神庙将于2026年开放;丹麦自2009年设立的异教墓园至今犹存,当地政府邮件确认截至2025年已有13人安息于此。 尽管很容易将维京异教复兴视为闹剧,但怀旧本就是当代文化的通病——无论是复兴千禧时尚、70年代音乐、50年代主妇风还是前工业时代田园梦。这些身刻卢恩符文、编着发辫的异教徒或许看似极端,但他们在一个动荡世界里对永恒感的追寻,与我们并无本质不同。 斯德哥尔摩调查记者西莉·克里斯蒂安森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维京人回归现代瑞典的虚构情景问答: 基础篇 1 维京人回归意味着什么? 此为虚构设定,想象8-11世纪的维京人突然现身当代瑞典并尝试适应现代社会。 2 他们为何追求稳定? 穿越到拥有尖端科技与全球秩序的新世界后,原有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他们与任何人一样渴望安定。 3 这是真正的维京人吗? 设定中确为维京时代原住民,保留着原始语言与文化信仰,由此引发剧烈文化冲突。 4 现代瑞典最令他们震惊的是什么? 数字科技、和平统一的瑞典现状以及全球化多元文化规模都将带来冲击。 适应篇 5 他们如何适应现代职业? 可能倾向发挥铁匠、木匠、航海等传统技能的领域,但学习税务与数字货币经济将是重大挑战。 6 最欣赏哪些现代便利? 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