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无法狠心丢弃的物品之下,还埋藏着父母同样难以割舍的回忆:小说家安妮·恩莱特道出了整理家族老屋时那份刻骨铭心的痛楚。

在我无法狠心丢弃的物品之下,还埋藏着父母同样难以割舍的回忆:小说家安妮·恩莱特道出了整理家族老屋时那份刻骨铭心的痛楚。

2023年秋,一股强烈的冲动驱使我回到童年故居。我想站在车库里,看看童年末期在墙上留下的涂鸦。那时我在地板上发现几罐黑白亮光漆和一支细长的家用油漆刷。至今记得当第一笔颜料在墙上化作线条后,我如何沉醉于添绘更多线条。我画了个穿长裙的女子,或许是和服,系着宽腰带,发髻高耸。画完便停了笔。

这画作无论如何称不上杰作,但轮廓精准且富有表现力,也无人苛责。车库虽与主屋相连,却是父亲的领地。他似乎不介意我在墙上作画,倒可能因画笔损毁而不快。若他当时质问“为何这么做”,我定会停手,但那个午后的随意涂鸦并未引发严重后果。

那时的车库堆满杂物,父亲虽仍在此消磨时光,却已鲜少使用。新婚时他曾用工作台打造整屋家具:三个浅色实橡木抽屉柜、整套客厅家具、镶拼花细工的门厅桌。但养育五个孩子后,他只能用中密度纤维板组装衣柜——对精细木工的热忱已然消退。那辆薄荷绿引擎盖的汽车占着车库空间,车顶架子上堆着螺母罐、垫圈和手柄磨得发黑的工具。

在母亲病危的那个漫长秋晨,车库壁画突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驱使我渴望验证它是否尚在。数十年来未曾想起的涂鸦,此刻却让我整日惦念着归家。

那幅画应是临摹之作。努力追索源头时,我想起十一岁最爱的《拉鲁斯神话百科全书》——那本墨香四溢的厚重圣诞礼物至今仍在书架上。 beyond希腊雕塑与埃及象形文字,有幅中国水墨画《嫦娥奔月》。原来我画的并非和服,记忆中的宽腰带实为广袖,但身形、高髻与长裙褶皱却如出一辙。

“无法回到童年车库”的伤感实属庸人自扰——开车半小时即可抵达,钥匙串上挂着大门钥匙。但自母亲搬进养老院,这房子便处于奇特的私密状态:既非空置亦无人常驻。她缠绵病榻数月,这座宅邸愈发成为禁忌之地。如今每次探访都直奔病榻:左转,而非右转。

即便母亲在世时,我在屋内行动也常受限制。每当想去厨房烧水,她总会唤我修理物品、处理杂务、陪护聊天或搀扶起身。这种焦灼与凝滞交织的状态已持续多年。她需要全天候护理,专业护工与子女轮班照看——每周六家庭群聊里排班表总伴着沉重气氛。数百个周六流逝,无数周更迭。2016年父亲渐逝的婚床上,如今轮换着温和的陌生人。房屋虽得照料,却失了人情味。随着她反复住院,房间时而清空,时而被庆贺她92、93、94岁寿辰的孙辈曾孙填满——这些生日我们曾以为她等不到。从医院到康复中心再到养老院,终于有天我们意识到:她再也不会活着回到这里。

“她还认得你吗?”人们为我忧心。我想说“大概认得”或“认得”,说她以某种深刻方式记得我。但被认知于我并非最重要。她已成为“我们”的母亲,少了几分专属,多了共同责任。在照护中,我始终是她最笨拙的孩子,但我在场。

“她还是她吗?”要么理解老年照护的本质,要么永远无法参透。在她衰退的漫长岁月里,我释怀了关于身份认同的诸多执念——许多人根本不同此问。耄耋之年的她已难成句,更遑论交谈。那时我们关注的已非她的个性,而是她作为人的本质——在能力消逝中依然敬重的人格。

“是,她依然是她。”确实如此。她在自己的天地里,被有求必应的家人环绕,这维系着她的身份认同。疫情期间我觉得她苛求过多,后来她渐趋柔顺健忘,最后几年仿佛重回童年亲昵。“当然认得你,你这么高时就认识了。”她曾满心欢喜地说。每次走进她房间,我们都为相见而欣悦。

出于某种缘由,我想在她临终周陪护,最终独自守在她身边。艰难的呼吸渐趋平缓,我思忖无意识者是否也会入睡。待察觉她正消逝时,一切已结束。

翌日清晨,宅邸挤满筹备葬礼与守灵的人们。水壶沸腾,Wi-Fi畅通,电视屏幕通过Chromecast投射着悼念册草案。此处看似整洁如常。悲伤的孙辈用吸尘器清理以绿色为主的地毯,这房子正变回我一生熟悉的模样。

我去取餐具时,宅邸空寂无声,布满最终遗存。目之所及皆静物。父母搬进这间朴素的郊区平房时,街道末端的房屋尚在建造。死胡同里满溢如他们般的新婚夫妇:丈夫上班,妻子在彼此厨房串门,孩童户外嬉戏。母亲是那代人里最后逝去的。邻家子女今已临近退休。我们房屋的布局与他们童年家园完全相同或镜像对称,守灵时他们带着苍老面容与青春眼神环顾房间。

几日后再度归来取餐具,空宅静默,充满终极遗物。处处皆静物。母亲床头柜的钩针垫上,平装本安妮塔·布鲁克纳的《杜拉克酒店》与念珠、她手写的便利贴并存:

若非此刻,更待何时?
若非此地,何处可寻?
若非你谁,何人能为?

门厅父亲制作的橡木抽屉柜上,另有一块刺绣亚麻布、插着绢花的水晶花瓶、封面内页写满号码的电话簿——随着老人逝去、年轻人离国、归返或购置手机,号码被反复划去。座机旁挂着信箱钥匙,标签印着她首名曾孙的婴儿照。她的眼镜盒——内衬仿羊皮的装饰立架——带着难以置信的具体性:这是她选择、使用、数年日常几乎无视的物件。

万物凝滞。我拍了几张照片分散心神,却似行窃。何况手机里的影像琐碎无力,无法捕捉情绪或我处处瞥见的房屋旧影。客厅墙上的圆窗曾是我睡在姐姐卧室时的晨醒风景。窗台曾摆过布拉格圣婴瓷像,后来变成无头版本,又换成贝利克猫头鹰花瓶最终消失。问及猫头鹰时,母亲说:“我把它砸向煤房墙了”——花瓶来自她恼人的姐妹。但多年后它重现世间;想必她重购了,或砸碎之说本是戏言。我不记得任何碎片。猫头鹰此刻仍在,亟待清理。

我们拉出已故女性编织的毛毯,分拣母亲的纽扣盒,回忆它们所属的衣裳。母亲人生的试金石是钥匙——每把都在挂钩或藏处,与遥控器、炉灶旋钮、电源插座为伴——所有这些需要开关的物件。于她,这安全之所充满潜在灾难。我尝试专注房屋特质:父亲为防推拉门夹幼童手指而安的木块;她卧室里萨特著作封面上大胆的宣言“我憎恶童年及其余烬……”;餐厅里《三人成婚》并非关于多角恋,而是上帝存在于每段关系。作为某种忏悔,我拂去父亲阅报处母亲影楼肖像的灰尘。二十多岁的她温柔天成。

有段时日我不曾归来。或许无人归来。圣诞节静谧异常,或许是我人生首次全无家庭责任之感。

一月我致电某位担任执行人的手足,说只想要父亲的英爱词典——别无他求,一件不要。对方答允但称会有流程,或许涉及贴纸,我顿生愠怒。随后赧然。无人夺我之物,亦无人可夺。我并非真在乎词典,虽曾瞬间坚信它们是治愈悲伤的完美良方,能精准填补虚空。

二月初,我们开始清理衣物寝具。分拣故人编织钩针的毛毯,分发围巾,翻寻母亲纽扣盒时忆起对应衣裳。我认出六岁所穿紫粉粗花呢外套的纽扣。记得因个子长高手腕露出时,某个上学清晨似乎触怒了母亲。那时祖母刚去世,她深陷悲痛。还有我坚信礼服饰的蓝纽扣。我与姐姐对亚麻混纺色度各执一词,无从验证——所有家庭照片都是黑白的。况且我的坚信礼照片留在父亲相机里永未冲印,原因我总暗自揣度是隐晦的悲伤。我们恩赖特家族恪守良心——道德、可信、热衷秩序。从无争执,万事顺遂。门上贴着标签,使用着贴纸,我们仍会困惑、分心、遗失物品,仿佛房屋在戏弄我们,房间渐变成不确定的空间。

“我钥匙呢?”
“谁能打我电话?”

我打开最廉价家具上最朴素无华的门,发现装满信件的布信封。我们飘进日光室,一位姐妹整理时念出片段:“很遗憾告知艾琳于晚八时离世。”这是早已逝去的亲戚写给另一位故人关于死亡的信。另有1940年代祖父致父亲的信。

姐妹又拾起一封。是母亲婚前致父亲的信:亲爱的唐纳,望你安好,未过度劳神或动怒。我们大为惊讶——认知中的父亲从无脾气,是最温和的人。自你离去后我或多或少心烦意乱,周一尤甚。这是情书,思念伪装成抱怨。

她用活动填满一周缓解孤独。床头我俩的合影日夜令我欢欣。但接着,你猜我今天做了什么?打碎相框。我是不是疯了?她试图不担心他行车安全,却做不到。望未在信中过度絮叨安全……我仍会不时祷告。

爱是孤独,是微末灾祸与趣致懊恼,爱是化作祷言的牵挂。启示在于这些情感早在我们这些子女成为缘由前便已存在。纸页间流淌着她的坦诚与温暖。她始终是她自己。

清理首日,我提及想移栽园中雪花莲,一位姐妹说:“现在就请带走。”于是我取来父亲的长柄铲——锋刃如此灵巧,让我能另掘草皮填补空缺不留痕迹。将铲子放入车厢时,它如他一般高大,木柄留存他劳作双手的记忆。我想这就是全部所求。结束了。

我没拿他的放大镜。无法带走或忍弃她的擀面杖,无人能忍。我会反复尝试整理处置这些物件却终告失败。数周后分配遗物时,我的贴纸在房间飘荡,落于无人认领的珍宝:五只雕花威士忌杯(其一有缺口)、2010年给父亲买的鲍尔斯威士忌——母亲坚持留待自己守灵时用、某次度假带给她的围巾(她虽不喜却在正式文学活动佩戴,并用爱尔兰语长时间缠住时任总理恩达·肯尼交谈)、我不需要的黄油碟、可能从未盛过香槟却每年圣诞装果冻的浅口杯、她的纽扣罐与最后两卷未冲印胶卷。

我没拿他的放大镜。无法带走或忍弃她的擀面杖,无人能忍。我与手足都将反复失败于整理处置这些物品——包括堆积如山的旧文件:他们驾车横跨美国那年的行程表与旅行日记、老照片、1970年代无亲故友的遗物(因其过于悲伤而存于阁楼木箱)。

每件物品都需经目见心感方能释手。物件可回收、碎纸或最终丢弃。我们必须致敬哀悼,从每件物品吸收往昔,直至其变成空洞垃圾。这种转化极度耗神。每个清理日,相同迷雾降临。在我无法割舍之物下,埋藏着父母亦难舍弃的牵绊。

父亲钟情剪报。他保留误投邮件——于我完全合理:怎能丢弃非己之物?几近违法。拆开未启封的陌生人信件,发现1960年代非洲舞者狂欢的明信片,背面传教士神父报平安。得知安好令人慰藉。随后我丢弃了它。丢弃所有。

在父亲众多文件夹里,我掘出粗砺包裹,小心展开是六十年前海滩的贝壳袋。小卧室库存录像带收录我所有电视出镜。翻出旧课堂笔记。清理进度缓慢。

某日我整理车库,如今充斥疾病相关的塑料铝制杂物——悉数亲密而令人哀恸:塑料淋浴椅、坐便器、各式手杖。橱柜日历停留在1997年10月。墙上正是我的嫦娥图。部分被洗刷薄漆溅染,但广袖裙裾、灰白织物褶皱仍可辨。我无比失望。它终究不美,毫无美感,恍若无物。

数月后房屋终空时,我暗想:对十一岁孩童而言,它其实不算太糟。

未冲印胶卷的影像经相机店电邮送达。多数污损褪色,但有两张家居照及我们在凯里郡露营、特拉利游乐场坐过山车那年的风景照。另一卷因相机后盖缝隙损坏——原来他停拍非因悲伤或淡漠。光线泄漏模糊我十一岁的面容,但可见坚信礼服饰——其纽扣远胜纽扣盒里那枚。我戴着夏季手套、缀缎带圣灵如鸽襟针,头戴被遗忘的手工平顶帽——其确切蓝色永成谜。

另一张是我褪色的面容带着前所未见的表情——非童年无牙的敞笑,而是更精算狡黠的神态。未来青少年的初现。我在那里。

本文节选自安妮·恩赖特著作《关注:书写生命、艺术与世界》,由乔纳森·凯普出版社于10月30日出版(售价20英镑)。支持《卫报》可前往guardianbookshop.com以17英镑购买(或需运费)。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安妮·恩赖特整理故居文章的常见问题清单,力求清晰简洁自然



基础通用问题



1 这篇文章关于什么内容?

这是小说家安妮·恩赖特关于父母离世后清理故居时情感挑战的个人随笔



2 核心主题是什么?

核心主题是继承的物件不仅是物质财产,更承载着记忆、情感与家族历史,令人难以割舍



3 安妮·恩赖特是谁?

安妮·恩赖特是获奖爱尔兰小说家,本文源自她的真实经历,令文章极具共鸣感



4 标题有何深意?

标题意指她无法舍弃物品的习性直接源自父母习惯。她发现自己继承了这种不愿丢弃物品的情感负担



深度进阶问题



5 为何清理故居如此痛苦?

因为清理过程不仅是整理物品,更是梳理一生的记忆、未言说的故事与自身的失落感。每件物品都像是关于保留或抹除家族历史的抉择



6 文中“继承”除实物外还指什么?

beyond实体家具与小摆设,她继承了父母的行为模式、对物品无言的依恋以及过往的情感重量。这是情感与习惯的传承



7 这个过程如何连接不同世代?

它展现了惜物习惯的代际传递。父母无法舍弃的物品,如今成为她难以割舍的牵绊,在她与父母的生命间建立有形联结



8 她描述了怎样的情感冲突?

冲突存在于清理空间的现实需求与保存过往的情感渴望之间。她在缅怀父母与开启自身新生活之间进退维谷



常见问题与实用建议



9 人们进行此类清理时常遇什么问题?

主要问题是分析瘫痪——每拿起一件物品就陷入相关回忆,导致清理进度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