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不可破的亲情纽带":祖父母挺身而出抚养孙辈

"牢不可破的亲情纽带":祖父母挺身而出抚养孙辈

初次联系59岁的退休项目经理丽塔·拉比什-罗宾逊时,她正忙着照顾九岁的外孙女妮娅无暇交谈。虽然每周四、五才是固定带娃日,但周二致电时祖孙三代同住的家中,这位外婆依然分身乏术。

自去年三月女儿从加拿大带着外孙女搬回伦敦哈克尼区,三人便开始了同住生活。"她们在等安置房期间先住我这里,"丽塔解释道。带娃日里,她要送外孙女去十分钟步行可达的小学,下午接回做晚餐,睡前还要念故事书。"这让我保持活力,"丽塔说。妮娅甚至教会外婆玩抖音。在她看来,若雇人照看孩子,自己就"错过了见证外孙女成长的珍贵时光"。

受寿命延长、家庭结构变化和育儿成本飙升影响,英国数百万祖父母正承担着近乎父母的养育责任。2017年报告显示,900万被称作"银发军团"的祖父母平均每周投入8小时育儿;2023年调查发现超半数英国祖父母会在工作日提供日均超4小时的照料。

当然也有近半祖父母并未参与——我认识不少父母其双亲从不插手,更别说换尿布。这本无可厚非:他们已养大自己的孩子,极光可不会自动出现在眼前。

但随便走进某个亲子乐园,你定会看见祖辈陪捏橡皮泥或摇铃鼓的身影。公园秋千旁,也总有银发族在旁守护。此刻我家楼下,就有位老人正扮怪兽陪孩子玩耍,好让我安心工作。自女儿出生起,双方祖父母就承担着定期和应急照料。若没有他们,我们夫妻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会捉襟见肘。

通过社群组织、慈善机构、口碑传播和《卫报》征集,我采访了数十位承担接送、留宿、观影、烘焙等育儿工作的祖辈。有人为孙辈迁居,也有子女以"带娃支援"为条件搬回附近。他们为何如此付出?

多数答案很简单:乐在其中。安妮塔·波拉克与菲尔·布拉德伯里离开居住50年的东伦敦,搬至埃塞克斯亲近孙辈。"虽然期待抱孙已久,但这份汹涌的爱意仍超乎想象,"安妮塔坦言。75岁的西萨塞克斯郡老人艾伦·福斯特从未见过自己的祖父,在孙辈出生后特意同住一个月助女儿重返职场:"这样她能循序渐进,我也可以在孙子上托儿所前培养感情。"第二个孙子降生时他如法炮制。

现代父母的压力也被祖辈体察。"孩子们既要工作又要育儿,还得承担高昂托管费,我们自然要尽力分担,"退休的马丁·罗奇表示。他与妻子每周三早7点就开始带孙辈,数年如一日。

部分祖父母表示,晚年带娃让他们享受到初为人母时未有的自由。曼彻斯特退休保育员玛丽亚说:"现在没有当年的压力,纯粹享受天伦之乐。"77岁的温迪每周在吉尔福德带两个孙子,她认为:"当祖父母比当父母省心多了。"

当然,深度介入也可能引发摩擦。育儿理念差异尤为明显——当代养育方式与祖辈当年已大不相同。2021年针对英国祖母的研究发现,现代育儿中"时刻紧盯"等要求令她们诧异。在我家,糖分摄入是永恒争议点:母亲会以"今天吃得很好"为由,纵容孩子享用芝士吐司、蛋糕和"外公的半条特趣巧克力棒"。动画片《小兔兵兵》连看几集才算过量?共识是:隔代养育虽充满回报,也意味着责任重担。

某些祖父母对现代"温和育儿"理念颇感不适。一位《卫报》读者匿名分享:"我会直接指出孙辈的错误。当四岁孙女推搡玩伴时,我要求立即道歉——而她母亲更倾向先询问动机。"既然提供免费看护,要求祖辈遵循子女的育儿哲学是否公平?毕竟他们并非专业保育员。

芬兰研究老龄化与家庭的社会学家安娜·罗特基尔赫指出,尽管存在挑战,但隔代养育利大于弊。"与祖辈关系密切的孩子适应力更强,"她解释道,在父母离婚等危机时刻,"祖孙纽带能成为心理缓冲。"当亲子关系动荡时,祖父母家往往能提供稳定港湾。

智库"全龄联合"创始人丹妮丝·伯克每周照顾八岁孙子阿尔迪,她强调:"这不只是看护,更是让孩子体验餐馆、酒吧等多元社交场景。他与我们朋友相处融洽,跨代际交流对成长极有益处。"

对祖辈而言,育儿能激活思维、规划退休生活。约翰·佩里夫妇常开车送十岁孙女伊娃上学,小姑娘甚至教会外公使用超市自助结账机:"她会拿走商品扫码,然后伸手要我的银行卡,"老人笑道。伦敦西南部89岁的约翰·L·巴泽尔杰特膝下13个孙辈,他总结道...

隔代养育的智慧

育儿能催生跨代际的智慧。当我们意识到彼此可能怀揣相似感受——尤其在破碎世界中寻找定位时——便会萌生深厚的爱与依恋。

有人认为带孙辈能延缓衰老,但2022年研究未发现实质"回春效应"。关键在于是否感到负担。心理治疗师卡罗尔·伊斯顿指出,许多祖父母觉得"儿女离了我们肯定抓瞎",这并非抱怨,而是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

不少祖辈还需兼顾工作。荷兰研究员奥尔加·格伦瓦尔德发现,对于既要工作又要带娃的"三明治世代",人们常强调"很有成就感",实则压力山大。

一位匿名英语教师每周五晚带三个孙辈:"工作已让我精疲力竭,但孩子们总能让我重焕活力,直到最终瘫在沙发上!"托育应用Bubble2022年调查显示,1/4祖父母为带娃提前退休。伊斯顿指出:"这不是自由选择,我们正流失经验丰富的年长劳动者,对经济和工作场所都是损失。"

当临时托管演变成全职保姆,部分祖父母心生怨怼。许多人承认对父母索取过度,而老人又太仁慈不懂拒绝。一位退休祖母谈及女儿:"我帮她保住高薪工作,自己却没拿过一分钱报酬。"

76岁的伦敦作家弗朗西丝·斯塔德伦在儿子成家时便划清界限。曾为全职妈妈的她拒绝规律性带娃,但这不妨碍每周全心陪伴孙辈——家中备满玩具绘本。"人生这个阶段该追求曾被搁置的梦想,"她说,"社会常忽视老年女性摆脱家务的权利。"

有些祖辈难觅发展兴趣的时间,或因此愧疚。约翰·佩里夫妇热爱去法国房车旅行,但因带娃承诺,每次仅出行一周且避开学校假期。"我们永远随叫随到,"他坦言。

祖辈常在需要时伸出援手。但若非育儿成本高企,这般深度介入本非必要。英国托育费用全球名列前茅,慈善机构Coram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托管班均价达每孩1075英镑(较2024年涨4%,部分地区涨幅达13%)。

当祖父母因经济压力被迫上岗,某些珍贵特质可能消逝。59岁退休护士保拉·卡特深爱孙辈,但也怀念单纯作为"奶奶"而非"替代父母"的时光。

在托育费封顶约300欧元(260英镑)的芬兰,祖辈被视作"生命中的甜点"——提供快乐而非负担。罗特基尔赫解释,北欧国家的隔代照料多为临时性质,而非每日数小时的硬性任务。

优质平价托育服务能让祖辈回归"主动选择"。他们本可带着零食和故事欢喜登场,而非填补制度漏洞的疲惫救兵。我父母虽享受带外孙女的乐趣,但当安排从"早餐到睡前全天候"变为弹性模式后,他们明显如释重负。

乐于带孙的伊斯顿戏称:"女人怀孕前该先征询祖父母意见。"严肃来看,既然祖辈已成育儿体系关键环节,其角色理应被纳入初始规划。

全心养育外孙女的拉比什-罗宾逊表示:"只要我还在世,就会一直支持家人。"您如何看待隔代养育?欢迎来信(300词以内)分享见解。